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主要经蜱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及多脏器功能损伤等,经过及时的规范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休克、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甚至导致死亡。
病因总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引起。部分病例发病前有明确的蜱叮咬史,已从病例发现地区的蜱中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危险因素
1、蜱虫叮咬史。
2、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血液、分泌液或排泄物接触史。
典型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5天~15 天,根据疾病进展可以分为发热期、极期和恢复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消化道症状及多脏器功能损伤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休克、全身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甚至导致死亡。
1、发热期
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左右,重者持续高热,可超过40℃,部分病例热程可超过10天,伴乏力、全身酸痛、头痛及食欲缺乏,以及恶心、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极期
此时仍可有发热期的各种表现,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3、恢复期
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改善、各器官功能逐渐改善。
并发症
本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具体并发症见典型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