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pneumonia)简称合胞病毒(RSV)肺炎,是一种由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的急性间质性肺炎。各年龄组均易感,但常见于2-3岁以内,尤其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年下降。常在冬春季节发病,起病急骤,主要症状有咳嗽、鼻塞、发热和喘憋等,严重者可导致呼吸暂停甚至死亡,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根据其流行及临床特点,又称之为流行性憋喘肺炎。确诊需依靠病毒学检查,目前暂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上以支持疗法为主。由于RSV的传染性很强,很容易爆发流行,故一旦发现有RSV感染症状,应立即就医,尽早确诊、隔离,并进行治疗。
基本病因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主要病因是RSV感染,其发病与机体因素、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密切相关。此外,年龄小于半岁,缺乏母乳喂养,早产且双胎或三胎,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免疫功能缺陷、神经肌肉损伤、胃食管反流、21-三体综合征等基础疾病者更易患本病。
1、病毒感染
RSV首先感染在呼吸道上皮细胞,病毒可在细胞内复制扩散并直接损伤细胞,造成局部病变。损伤的细胞和机体的抗病毒反应可引起呼吸道水肿、黏液高分泌和血管通透性增高,从而导致小儿呼吸道狭窄、通气功能障碍及喘息。
2、机体因素
小儿时期尤其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各组织器官发育又未成熟,机体自身免疫功能尚未健全,血中及呼吸道局部免疫球蛋白(IgA)不足,故易感染,且感染后易于扩散。
3、环境和气候因素
居室通风不良,阳光不充足,病原体易滋生繁殖。天气寒冷或气候骤变,可使机体抵抗力低下,均易诱发本病。
危险因素
1、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尤其1岁以内儿童,男多于女,其比例约为1.5:1。在成人中多见于高龄、有心肺基础疾病、免疫抑制者。
2、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免疫功能缺陷、神经肌肉损伤、胃食管反流、21-三体综合征等基础疾病患儿易发生RSV感染。
3、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年龄小于半岁、缺乏母乳喂养等可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发病风险增加。
4、有学龄期同胞兄妹,家庭成员超过5人,家中有上托儿所的同胞兄妹,父母或者家庭成员吸烟等。
诱发因素
本病好发于冬春季节,天气寒冷或气候骤变,可使机体抵抗力低下,均易诱发本病。
典型症状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多见于婴幼儿,尤其是2岁以内。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与其他病毒性肺炎较为相似。起病急骤,大部分患者初期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突出,出现鼻塞、流涕,继而咳嗽、低热、喘鸣。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呼气延长、口周发绀和三凹征等。严重者可导致呼吸暂停甚至死亡,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1、鼻塞、流涕
绝大多数患者早期可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鼻塞、流涕。
2、发热
患者发热体温高低不一,多在38.5℃以下,少数可达39℃-40℃,病情轻重与发热无平行关系。
3、干咳、憋喘
患者常在上呼吸道感染以后2-3天,有明显发作性喘憋,可有持续性干咳,烦躁哭闹等。
4、呼吸困难
随着病变进展,患者可出现突然憋喘,呼吸明显加快,每分钟可达60-80次。
5、发绀
患者可因呼吸困难,吸入的氧气减少,出现口唇发紫。
病情发展
1、初期
大多数患者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突出,出现鼻塞、流涕,继而咳嗽、低热、喘鸣。
2、加重
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呼气延长、口周发绀和三凹征等。
3、持续发展
严重者可导致呼吸暂停甚至死亡,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支气管炎、咽喉炎、中耳炎和心肌炎等。
并发症
1、脱水征
由于过度换气引起不显性失水量增加和液体摄入量不足,患者可出现明显的脱水征。
2、呼吸性酸中毒
因喘憋、呼吸困难,出现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易致呼吸性酸中毒。
3、呼吸衰竭、心力衰竭
RSV感染呼吸道引起气道上皮水肿、坏死、脱落,分泌物增多,导致通气换气功能障碍而引 起低氧血症及高二氧化碳血症,以及病毒的毒素作用可引起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常见并发症。
4、其他
有学者认为,RSV感染可能引起脑膜炎、脊髓炎、肝损害、中耳炎和心肌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