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发黄,又称为皮肤黄染,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很多时候,人们经常误认为皮肤发黄就是出现了黄疸,意味着肝脏不好。其实并非如此,确实肝炎是引起人体皮肤发黄的常见原因之一,但实际上引起皮肤发黄的原因非常之多。因此,当我们出现皮肤发黄时,应尽早到医院检查清楚,以免延误病情或引起不必要的担心。
基本病因
很多人认为皮肤发黄就是发生了黄疸,就意味着肝脏不好。其实并非如此,皮肤发黄实际上可由很多原因引起,包括贫血、食物因素、药物因素、黄疸等所致。另外,引起黄疸的原因也多达数十种,因此,即使患者真的发生黄疸,也不一定就是出现肝脏疾病。
1、贫血
我国人群属于黄种人,皮肤本来就是黄色的,正常情况下,由于皮肤内有很多毛细血管充盈着红色的血液,因此皮肤的颜色就不显得那么黄。但当患者发生贫血时,皮肤本身的黄色就会显现出来,看上去跟黄疸颇为相似,但贫血者只有皮肤发黄,而巩膜并不会被黄染。
2、食物因素
当患者过多食用胡萝卜、橘子、橘子汁、南瓜、西红柿、柿子、菠菜等食物时,可引起血液内胡萝卜素增高,医学上称为高胡萝卜素血症。当人体血液中胡萝卜素含量超过2.5g/L时,就会出现皮肤发黄表现。
3、药物因素
长期服用含有黄色素的药物,如阿的平、新生霉素、呋喃妥因、呋喃唑酮、藏红花、米帕林、荧光素等,也可引起皮肤、巩膜发黄,但患者体内的胆红素水平正常。
4、黄疸
是指由于血清内胆红素浓度增高而使患者皮肤黏膜甚至体液(如汗液、唾液、尿液等)发生黄染的现象。通常来讲,当患者体内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参考值高限的2倍才会出现明显的皮肤发黄表现;而当患者体内血清总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但未出现皮肤发黄时称为隐性黄疸。值得指出的是,在医学上引起黄疸的原因至少有几十种,因此,即使患者确定为黄疸时,也不一定就是患有肝病。在医学上一般根据黄疸的发病机制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胆汁淤积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4大类。通俗来讲,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肝脏疾病所致的肝细胞性黄疸就是人们日常所担心的“皮肤发黄”,但实际上只是皮肤发黄的常见原因之一。
(1)溶血性黄疸
患者发生溶血时,由于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巨噬细胞功能增强,从而导致患者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水平明显增加,当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时就会造成非结合胆红素在体内大量潴留,引发溶血性黄疸。临床上根据溶血性黄疸的具体病因进一步分为先天性溶血性黄疸和后天性溶血性黄疸两类。
①先天性溶血性黄疸:患者多存在家族遗传史,常在出生后或青少年时期发病,主要的临床类型包括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及地中海贫血等。
②后天性溶血性黄疸:可因多种后天继发性因素所致,常见的临床类型包括ABO血型不合输血反应、药物性溶血(如对氨基水杨酸、抗结核药、奎宁、非那西丁、甲基多巴、胰岛素等)、化学物质性溶血(如苯、苯胺、铅、砷、铜等)、感染性溶血(如疟疾、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支原体、病毒等)、动植物因素所致溶血(如蛇毒、毒蕈中毒等)、冷凝集素综合征、微血管病性溶血等。
(2)肝细胞性黄疸
包括各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肝脏疾病,以及血色病、全身性巨细胞性包涵体病、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多种全身疾病,均可对患者肝细胞造成广泛损害或大片坏死,引起胆红素摄取、酯化及排泌功能发生障碍,最终造成患者血液内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而出现皮肤发黄表现。
(3)胆汁淤积性黄疸
又称为阻塞性黄疸,是指肝内的毛细胆管、小胆管和肝外肝胆管、总肝管、胆总管以及乏特氏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淤积,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使血液中结合胆红素升高,从而引起皮肤发黄表现。临床上又根据阻塞的具体部位分为肝外阻塞性黄疸、肝内阻塞性黄疸及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三种类型。
①肝外阻塞性黄疸:包括多种胆管及胰腺疾病,如胆总管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环形胰腺、壶腹周围癌、胆管癌、胆道感染、胆道蛔虫症、胆道良性狭窄(以胆囊切除、胆囊造瘘、长期胆总管T管引流多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等。
②肝内阻塞性黄疸:常由于肝内泥沙样结石、原发性肝癌侵犯肝内胆管或华支睾吸虫病等引起。
③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多见于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药物性黄疸、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特发性黄疸、手术后黄疸等。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此类黄疸多出现于青少年时期,患者常存在家族遗传史,为各种先天性缺陷导致胆红素摄取、酯化及排泌功能发生障碍,最终造成患者血液内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水平增高而出现皮肤发黄表现。临床上常见的类型包括新生儿生理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Dubin-Johnson综合征、Roter综合征及Grigler-Najjar综合征等。
典型症状
虽然上述的各种原因均可导致患者出现皮肤发黄表现,但其实每类或每个病因导致的皮肤发黄皆可存在其临床特征,在此主要介绍常见类型的临床特点,便于对皮肤发黄的原因进行初步区分。
1、贫血所致皮肤发黄的特点
虽然外观看上去与黄疸颇为相似,但一般仅有皮肤发黄,而巩膜、口腔黏膜等处罕有黄染,并且患者可因贫血,伴有面色苍白、皮肤粗糙、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气促、食欲降低、消化不良等全身贫血症状。
2、高胡萝卜素血症所致皮肤发黄的特点
患者的皮肤发黄是发生在食用过多含有胡萝卜素食物之后,皮肤黄染的特点是先出现于手掌、足底、前额及鼻部,逐渐发展至全身皮肤黄染,通常为轻度的发黄,并且患者一般不会出现巩膜和口腔黏膜发黄。当停止食用相关食物后,皮肤发黄的情况可逐渐消退。
3、黄疸所致皮肤发黄的特点
当发生黄疸时,患者常常是在巩膜、口腔黏膜(如硬腭后部及软腭黏膜上)发黄后1~2天,皮肤才出现发黄。同时,巩膜黄染是连续性的,接近角巩膜缘处的黄色较淡,而远离角巩膜缘处的黄色较深,并常伴有尿色发黄等症状。另外,各种类型的黄疸还可有其各自的临床特点:
(1)溶血性黄疸:通常皮肤黏膜黄染较轻,呈浅柠檬色,一般无皮肤瘙痒。当溶血急性发作时,患者常伴有发热、腰背痛、皮肤黏膜明显苍白、酱油色小便等急性溶血性贫血表现;慢性溶血可导致患者脾脏肿大。
(2)肝细胞性黄疸:患者皮肤黏膜通常呈浅黄至深金黄色,可伴有皮肤瘙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肤黏膜出血、男性乳房发育等表现。
(3)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皮肤通常呈暗黄、黄绿或绿褐色,皮肤瘙痒多见,粪便呈浅灰色或陶土色,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小便。当胆汁淤积在肝内时,可损害肝脏功能,引起食欲减退、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临床表现差异较大,患者可在出生后即出现明显黄疸,也可在青少年时期出现慢性间歇性黄疸,多数患者无自觉症状或仅有乏力、肝区不适等较轻表现,但少数患者可在短期出现惊厥、角弓反张、核黄疸,危及生命。
4、药物所致皮肤发黄的特点
通常是在服用相关药物后出现,皮肤发黄一般先于巩膜黄染,患者巩膜黄染的特点是接近角巩膜缘处黄染重,而离角巩膜缘越远,黄染越轻,与黄疸在巩膜处的表现恰好相反。
并发症
通常来讲,食物及药物导致的皮肤发黄一般无明显的并发症;而黄疸所致的皮肤发黄可并发胆石症、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胆红素脑病、败血症、消化道出血、溶血危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