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皮肤病(Viral dermatosis)是指人类由于病毒感染出现皮肤、黏膜损害的一类疾病,大多具有传染性,且可发生于全身各处皮肤黏膜。皮损类型多样,包括水疱、赘生物、丘疹、斑丘疹等,有时还可伴瘙痒或疼痛等不适。通常医生会根据情况选择药物、手术、物理方法等进行治疗,多数患者可获得较好疗效,皮损逐渐消退,一般预后良好,但疾病可能会复发。
基本病因
病毒性皮肤病主要是因病毒感染引起。病毒可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两大类,它们通过皮肤接触、性接触或呼吸道等途径侵入皮肤及机体,引起皮肤、黏膜等组织出现损害,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1、致病病毒
(1)DNA病毒:包括疱疹病毒(如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痘病毒(如传染性软疣病毒等)、乳多空病毒(如人乳头瘤病毒等)、腺病毒和微小病毒。
(2)RNA病毒:包括小核糖核酸病毒、披膜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冠状病毒、正黏病毒、反转录病毒、沙粒样病毒、杆状病毒和副黏病毒。
2、致病机制
不同病毒对组织的亲嗜性有差别。人乳头瘤病毒具有嗜表皮性;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及表皮性;更多的病毒呈泛嗜性,可导致包括皮肤在内的全身广泛组织损伤(如麻疹病毒、肠道病毒等)。
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病毒性皮肤病的发病风险:
1、存在基础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肾脏病、艾滋病等。
2、皮肤存在创伤、破损。
3、接受放疗、化疗或器官移植术等。
4、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
5、免疫力低下。
6、皮肤卫生情况较差。
7、有不洁性行为。
8、近期曾与病毒性皮肤病患者密切接触。
诱发因素
以下因素可能会诱发病毒性皮肤病:
1、过度劳累。
2、长期精神紧张。
3、存在发热、受凉情况。
4、女性处于月经期。
典型症状
病毒性皮肤病的皮肤损害类型多样,常见有水疱、丘疹、斑丘疹、赘生物等,还常同时伴有瘙痒或疼痛等不适,有时还可伴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
常见的几种病毒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如下:
1、单纯疱疹
常表现为群集性小水疱,可发生于口周、眼部、生殖器等全身多部位。皮疹处可有灼热、瘙痒感。水疱破溃后可出现糜烂、溃疡等表现,愈后可留有暂时性色素沉着。本病具有自限性,部分患者的皮损可自行消退。
2、水痘
临床特征表现是全身同时出现丘疹、水疱及结痂,可伴瘙痒不适。有时发疹前可出现畏寒、低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自行痊愈。
3、带状疱疹
典型表现为带状分布的成簇疼痛性水疱,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或脸部一侧,伴局部疼痛不适。
4、寻常疣
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常好发于手指、手背、足缘等处,表现为针帽大小灰白色扁平丘疹,表面粗糙。外观可呈菜花状、乳头瘤状,灰白色或浅褐色,触之坚硬。有时皮损也可相互融合成斑块状。
5、尖锐湿疣
表现为生殖器周围的丘疹、角化型斑块、乳头样或菜花样赘生物,其表面易发生糜烂,可有渗液、浸渍及破溃,皮损可散在或融合。多见于外生殖器及肛门周围的皮肤黏膜湿润区。
6、风疹
临床以低热、全身皮疹为临床特点,皮疹为红色或淡红色斑疹、斑丘疹,可融合成弥漫性红斑,并伴轻度脱屑。还常伴有特征性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
并发症
1、皮肤损害严重时,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甚至引起败血症等病变。
2、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系统、器官病变,如肺炎、脑炎、神经损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