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心脏泵血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休克。其临床表现包括持续性低血压、面色苍白、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少尿、意识障碍、四肢湿冷等。休克晚期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基本病因
任何引起严重的急性左室或右室衰竭的原因都能导致心源性休克。
1、急性心肌梗死
继发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左心衰竭是心源性休克最常见的原因。急性心肌梗死可由于泵衰竭、机械性并发症、右室梗死等原因导致心源性休克。
2、其他心肌疾病
如心肌炎、围生期心肌病、伴流出道梗阻的肥厚型心肌病、应激性心肌病等。
3、心瓣膜病
如急性二尖瓣反流、急性主动脉瓣反流、主动脉或二尖瓣狭窄伴随快速性心律失常、人工瓣膜功能障碍等。
4、快速性心律失常
如室速、房颤、房扑等。
5、感染
如急性心肌炎、重症感染等。
6、药物因素
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
7、其他情况
如长时间的心肺分流术、穿透性或钝性心脏创伤,心脏原位移植排异反应、大块肺梗死等。
危险因素
1、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心血管疾病者。
2、心肌梗死时间较长或出现多处梗死的患者。
典型症状
心源性休克主要表现为低血压、呼吸困难、心悸、胸闷、少尿等。
1、低血压
收缩压<90mmHg或收缩压较基线水平下降>30mmHg,可持续30分钟以上。
2、神经系统症状
早期可表现为烦躁不安、焦虑或淡漠,可出现濒死的恐惧感。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3、呼吸系统症状
早期呼吸浅而快,后期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4、循环系统症状
早期有面色及皮肤苍白、出冷汗、肢体湿冷、心悸、胸闷、尿量减少等表现。随着病情的发展,休克的程度将逐渐加重。除上述表现外,还可有发绀、脉搏细速、四肢湿冷、表浅静脉萎陷、尿量进一步减少等。
并发症
1、休克肺
休克肺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肺毛细血管灌注不足使Ⅰ型肺泡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肺的空气-血流屏障加厚;肺泡毛细血管内皮受损,通透性增高,在肺淤血的情况下引起间质性水肿;肺循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肠道内大量内毒素通过血液作用于肺。此外,严重创伤、感染、不适当输液和输注库存血、不合理的给氧等,也可能与“休克肺”有关。
2、休克肾
休克可直接影响肾脏的血流灌注,引起肾脏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导致尿量减少,严重时可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急性肾功能衰竭又反过来直接加剧了休克。
3、心血管并发症
严重休克在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程中可出现心肌梗死,并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出现胸痛、胸闷、胸部绞窄感及心源性休克等表现等。
4、心律失常
对休克病人做心电图,有89.3%的患者可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室颤、传导阻滞等。
5、神经系统并发症
在平均动脉压降至50mmHg(6.67kPa)以下时,脑灌流量不足,可造成脑组织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如在短时间内不能使脑循环重新建立,脑水肿将继续发展。如平均动脉压继续下降或下降时间过长(超过5~10min时),则可导致脑细胞损伤、坏死和脑功能衰竭。
6、消化道并发症
休克时肝脏血流减少,肝脏功能受损,可出现肝小叶中心坏死,严重可发展到大块肝坏死,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在心源性休克时,胃肠道灌注不足,不仅可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还可引起黏膜水肿、出血、坏死,并发应激性溃疡和急性出血性肠炎。
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心源性休克易导致全身血流速度缓慢、血流淤滞,极易导致血栓形成,甚至微血栓形成。DIC时心肌内微血管栓塞、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心肌断裂及急性心肌梗死等病变已被病理学所证实。临床可出现出血、休克、多发性微血栓形成、多发性微血管病性溶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