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丝菌病(sporotrichosis)是指由孢子丝菌感染皮肤、黏膜及其附近淋巴组织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皮损多见于四肢、面部等暴露部位,表现为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损害,重者可累及黏膜、骨骼甚至播散全身引起系统性损害。
基本病因
该病是由孢子丝菌感染所致的,我国致病菌主要是球形孢子丝菌。当皮肤受到外伤,然后接触到被孢子丝菌污染的物质时可发生感染。病原菌接触人体后是否致病以及表现的临床类型主要取决于病原菌毒力及宿主免疫状况。
危险因素
孢子丝菌是一种存在于土壤,木材及植物的腐生菌,感染通常发生在皮肤创伤后,因此园丁、苗圃工人和从事涉及玫瑰、苔藓、干草及土壤工作的农民患病风险增高。
典型症状
本病主要侵犯皮肤,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害,可为丘疹、脓疱、疣状结节、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部分患者可累及淋巴、内脏等其他部位。
临床上该病可分为4型,每一型的临床表现如下:
1、固定型
最为常见,好发于面部、颈部、手背等暴露部位,皮损局限于初发部位,不侵犯附近淋巴结,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患者皮损表现多样,可为红色或暗红色丘疹、结节,逐渐增大,可伴溃疡、脓肿及结痂,还可为鳞屑性斑片、疣状斑块、痤疮样、肉芽肿及囊肿等改变。
2、皮肤淋巴管型
较为常见,原发皮损常在四肢远端,也可发生在面颈部,原发损害为圆形,坚韧的皮下结节,不粘着皮肤;结节逐渐隆起,皮面呈淡红乃至紫红色,中心发生坏死,形成溃疡,表面有稀薄脓液,上覆厚痂;不久即沿淋巴管向其引流近端发展,陆续出现逐渐增大、增多性结节,呈串珠状排列,结节可形成囊肿、脓疡等;常分布在四肢,如前臂、手、小腿和踝部,多单侧发病;日久淋巴管变硬,结节可延续直至腋下或腹股沟,病程延续数月乃至数年。
3、皮肤播散型
少见,多继发于淋巴管型,或自身接种通过血液循环播散而引起皮肤散在性多发损害,表现为炎性结节、斑块、脓肿、溃疡、囊肿等,分布广泛,可全身散在或局部密集;可伴有发热、疲乏等症状。
4、皮肤外型
罕见,又称内脏型或系统性孢子丝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本型常由血行播散引起,也可由吸入孢子引起肺孢子丝菌病,偶见骨骼、眼、中枢神经系统、甲状腺、心、肝、脾、胰、肾等器官受累。肺部感染初期表现为急性肺炎或支气管炎及发热、咳嗽、乏力等;波及骨膜、滑膜引起残毁性关节炎,可致关节肿胀及运动受限,常有关节腔积液;血源播散累及内脏等部位时,可有高热、厌食、体重减轻等。
并发症
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时,可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不适症状,并且可能危及生命。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感染可以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例如骨、关节、肺和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