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球蛋白是一种含有类风湿因子(RF)和单克隆或多克隆的免疫球蛋白,由B淋巴细胞增殖所致,在低温时沉淀的免疫复合物。冷球蛋白血症(cryoglobulinemia)是指由于冷球蛋白沉积于血管内皮(主要累及中小动脉),从而导致皮肤、肾脏、周围神经等发生病变。本病临床症状主要有皮肤血管性紫癜、关节痛、乏力等。通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有效改善本病预后。
基本病因
冷球蛋白血症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冷球蛋白是一组在低温下出现沉淀,于室温或37℃时又复溶解的球蛋白,可见于某些淋巴造血增生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系统感染等疾病中,由于这类球蛋白水平异常增高,通过在管腔内聚集沉积引起血流障碍和形成免疫复合物产生一系列皮肤和全身系统症状。冷球蛋白血症既可由感染性疾病诱发,也可与结缔组织病相关,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症多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
1、Ⅰ型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及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50%)、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及少数自身免疫性疾病(25%),原发性者占25%。
2、Ⅱ型多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及其他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60%~70%)、自身免疫性疾病(30%)。原发性者占10%。
3、Ⅲ型多见于慢性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30%~50%)、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10%~15%),原发性者占40%。
典型症状
本病最常累及皮肤,多为肢端出现的可触性紫癜,严重者可出现皮肤黏膜溃疡甚至肢端坏疽,寒冷、情绪紧张,久坐或久站可诱发;还可出现雷诺现象(受寒冷或紧张的刺激后,手指或足趾皮肤突然出现苍白,相继出现皮肤变紫、变红,伴局部发冷、感觉异常和疼痛等短暂现象)、关节痛、关节炎、周围神经病变、肝大、脾大、淋巴结病变;肾受累可出现血尿、蛋白尿等。
1、皮肤血管性紫癜
是各型中最常见的损害。在混合型中紫癜主要发生于下肢,也可累及身体较高部位,一般不侵犯面部和躯干部,紫癜可以自发产生,并可因寒冷和长期坐立而诱发,损害可以是出血性丘疹或斑丘疹,少数患者可出现梗死、溃疡、血痂。I型冷球蛋白血症中的紫癜也主要发生于下肢,但累及头部、躯干和黏膜的机会更大,主要的损害为非炎症性紫癜,并且更容易发生梗死和溃疡。患者还可出现一些其他皮肤表现。包括雷诺现象、荨麻疹、荨麻疹性血管炎及肢端溃疡和坏疽等。
2、肾脏
有8%~58%的患者可出现肾脏受累,主要是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表现,包括舒张期高血压、水肿、血尿、蛋白尿等,另外也可表现为单纯性的蛋白尿、血尿或肾病综合征,严重的可出现急性肾功不全。出现肾脏累及的病死率高于不伴有肾脏累及的患者。
3、关节
70%以上的患者可出现关节痛,可累及大小关节,少数情况下关节病变可导致畸形。
4、其他
有7%~31%的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累及,在混合型中更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麻木,也可出现运动障碍,往往对称性自远端开始渐渐进展,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者少见。患者还出现肝脾肿大和肝功异常,有些患者伴有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肠系膜血管受累可表现为急腹症,累及腹部可出现急腹症,累及肺部可出现呼吸困难和咳嗽。
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会伴有乏力、发热等症状。
并发症
本病可累及多个系统,具体并发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