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妈妈都为宝宝的一些奇怪行为感到头疼,比如小婴儿用手到处乱抓、拿到东西就乱丢,什么东西都往嘴巴里面送,大一点的孩子刚刚学会走路就不听指挥到处乱走,这个时候父母总是感到很无奈,其实这都是宝宝在探知这个世界呢,是宝宝处于“敏感期”的表现。那么什么是宝宝敏感期呢?请看下面介绍。
一、捕捉儿童敏感期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儿童,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敏感期不仅是儿童学习的关键期,也是影响其心灵、人格发展的关键期。如果他们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家长教师没有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儿童的心里就会紊乱,容易乱发脾气,甚至变得乖戾。因此,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特别生命力。捕捉儿童敏感期,家长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尊重儿童为有能力的个体。儿童是天生具有学习能力,他们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
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每个儿童的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因此父母必须细心观察儿童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
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当观察到儿童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儿童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鼓励儿童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当儿童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当儿童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儿童自已做,避免干预。不过,并非要丢下儿童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二、儿童敏感期有哪些
儿童敏感期是指:由于儿童在这一阶段智力、秩序感、节奏感、行走、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而产生的一段对环境,秩序,感官,动作,社会规范等一系列的敏感情况,而这一时期被称为儿童敏感期。
1、空间敏感期
从2岁起孩子开始进入空间敏感期。儿童通过物体的位置探索空间,通过物体的运动探索空间,还通过弯曲的视界探索空间。通过不在视界中的物体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通过不在视界中的物体探索空间,他们由此得到空间感,形成空间概念。
这些都是空间的要素:直观的位置,直观外的位置,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这就是科学逻辑的起始点。弹力球是幼儿最初的探索空间的较好的东西。仍东西的动作虽然简单,但却非常重要。
2、语言敏感期
(0~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哑哑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3、认识符号、书写符号的敏感期
(3.5~4.5岁)孩子对认识符号、书写符号(文字、拼音、偏旁部首)产生兴趣。我们在孩子的这个敏感期,特别强调使用实物教学,也就是用孩子认识的事物来认识相关的文字,比如孩子喜欢的食品、玩具等,把文字制作成字卡让孩子和实际的物品配对,这样,孩子就能够避免用记忆去死记硬背文字了。而让孩子通过实物配合文字的形式来学习,才能够真正让孩子将抽象的符号和现实的实物结合起来,学习文字就会有意义了。同样的道理,孩子在书写符号之前,一定要先触摸符号。幼儿园的孩子基本上在毕业之前,就能够掌握符号的书写。
4、阅读敏感期
(4.5~5.5岁)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充满书香的居家环境,使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5、秩序敏感期
(0~3岁)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6、感官敏感期
(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3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3~6岁则更能具体地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侵犯他人他物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7、细微事物的敏感期
(1.5~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或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培养孩子细心、认真的好时机。
8、动作敏感期
(大肌肉1~2岁小肌肉1.5~3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小肌肉的练习也同时进行,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的训练。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9、社会规范敏感期
(2.5~6岁)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而对结交朋友、群体活动有兴趣。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10、追求完美敏感期
(3~4岁)从对完整性的审美发展到对事物完美的追求,这个发展的过程使孩子在审美上有了更大的范围。反抗期和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总是手拉着手一起走来。
三到四岁,这是一个在成人眼里不可理喻的年龄。幼儿园的一个小朋友在园长怀里摔倒了,但是谁抱他都不肯起来,他会一直哭着,到楼上找到平时经常带他的老师,再把老师带到他刚才摔倒的地方,重新摔倒一次,让这位老师把他抱起来。这时,他的哭声才会停住。对此你能理解吗?其实,孩子在这个时候所表现出的,正是强烈的使用自我的意识。
11、性别敏感期
(4~5岁)大概4岁时的孩子最重视的就是谁是男孩谁是女孩。如果有人去洗手间,他们一定要跟着去,原因是想观察到底是男孩还是女孩。孩子对身体的探索和认识来自于观察,成人在给孩子解释时,态度必须客观和科学,就如同认识自己的眼睛、鼻子、嘴一样。当然百科全书这时是较好的工具了。
12、人际关系敏感期
(2~5岁)从一对一交换玩具和食物开始,到寻找相同情趣的伙伴并开始相互依恋,从和许多小朋友玩到只和一两个小朋友交往,孩子自己经历了人际交往的全过程,而这种交往智能是与生俱来的。
13、婚姻敏感期
(5~7岁)在人际关系敏感期后,孩子便真正展开了婚姻的敏感期。最早的时候孩子会想要和爸爸、妈妈“结婚”。之后,他们就会“爱上”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的成人。一直到5岁左右,他们才会“爱上”一个小伙伴,比如只给自己喜欢的孩子分享好吃的东西,而且经常在一起玩,产生矛盾时也不愿意让其他人干预等等。总之,他们想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
14、身份确认敏感期
(4~7岁)“我是警察”、“我是霸王龙”、“我是小锡兵”、“我是白雪公主”。孩子们会给自己一个又一个身份。这种现象是因为孩子开始崇拜某一偶像,希望自己就是那个偶像。在幼儿园里,经常有穿着白雪公主服装的小朋友,你必须叫她白雪公主她才答应你。孩子在这个身份确认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他们开始透过自己的偶像来表达自己。
15、文化敏感期
(6~9岁)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起于3岁;而到了6~9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奥秘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成人可在此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世界的大胸怀。
三、家长如何应对宝宝敏感期
1、尊重孩子为有能力的个体。孩子是天生具有学习能力,他们会循着自然的成长法则,不断使自己成长为“更有能力”的个体。
2、细心观察敏感期的出现。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的时间并不相同,因此父母必须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别特质。
3、布置丰富的学习环境。当观察到孩子的某项敏感期出现时,应尽力为孩子准备一个满足他成长需求的环境。
4、鼓励孩子自由探索、勇敢尝试。当孩子获得了尊重与信赖后,就会在环境中自由探索、尝试。
5、适时协助而不干预。当孩子热衷于有兴趣的事物时,大人应放手让孩子自已做,避免干预。不过,并非要丢下孩子完全不管,而是适时予以协助、指导。
四、宝宝敏感期的重要性
6岁之前的孩子,几乎将他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自我建构中。当婴幼儿畅通无阻地度过一个敏感期时,他就走过了一个发展的台阶,这给孩子带来了愉悦和持续性的满足,这也是孩子了解、认识这个世界的过程。圆满地完成这个过程,儿童会充满活力和激情。
但是,如果破坏了这个过程,就会导致儿童的麻木、迟钝、懒惰、好动、混乱。
在爱和自由中长大的孩子,吸收性心智和敏感期肯定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他不会停止成长,长大成人后,他也不会像父辈一样历经坎坷寻找自我,他将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创造力,有无人能撼动的尊严和自信,他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因此有幸福感。了解生命的成长过程,给孩子爱和自由,你就会拥有这样一个孩子。
敏感期是自然赋予幼儿的生命助力,如果敏感期的内在需求受到妨碍而无法发展,就会丧失学习的较佳时机,日后若想再学习此项事物,不仅要付出更大的心力和时间,成果亦不彰显。而如何运用这股动力,帮助孩子更完美地成长,正是父母的职责。
五、怎样帮宝宝度过敏感期
应对语言的敏感期的方法
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程,但幼儿能容易学会母语,因为幼儿具有自然所赋予的语言敏感力。
1、在宝宝1岁到1岁半左右可进一步学习“你”、“他”和你的”、“他的”“大家的”,“我们”“你们”“他们”等词,使宝宝的语言更加丰富。宝宝不会,只因缺乏大人示范,没有人教导所以还不会,平时同宝宝说话时注意多用代词,很快宝宝会理解并且学会用。
2、如果21-22个月宝宝还不会说多个字,在吃水果之前要让宝宝说出名称才让吃。多次用游戏去强化,就能使宝宝不但说出水果名称,还能说“吃香蕉”“吃苹果”,变成三个字的话。
3、31-33个月宝宝已能理解反义词,能口头对答。父母经常与宝宝玩对答,宝宝会越学积累越多,通过对答反义词,对词的理解更深入,而且不会用错,如对高矮和长短,大小和多少不会混淆。
1岁~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
应对秩序敏感期的方法
1岁~3岁的幼儿由向内的秩序感逐渐转向向外的秩序感,有强烈的追求外在事物秩序化的欲望,对物品摆设的位置、动作发生的顺序、人物的呈现、物品的所有权等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如若遭到挑战就会感到不安、焦虑,甚至会表现出极端的激烈反应。由于幼儿在这一时期的难以变通甚至不可理喻,也可称之为执拗敏感期。
2岁至3岁的幼儿开始进入执拗的敏感期。表现为事事得依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否则情绪就会产生剧烈变化,发脾气,哭,闹。这时家长和老师要给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关照,也要学会一些安抚的技巧。
1、端正对秩序敏感期的认识。
如果孩子产生的是合理的或非原则性的需求,要接纳孩子的情绪并尽量满足他们在秩序敏感期的“有序愿望”,顺应其秩序感发展的需要;对于原则性的需求,如果不能够满足孩子,就需要灵活变通,通过拥抱、讲道理、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目标等平息孩子的情绪,切记蛮横“镇压”。
2、不要让孩子秩序错乱。
孩子会因为秩序产生自然的快乐,也会因为秩序错乱而乱发脾气。对于正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来说,只要物品离开了它们应该在的位置,他就会很快发现,并且要求把物品回归原位。如果大人不理解这种敏感性,而让孩子的秩序错乱下去,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不利于孩子以后建立规则。什么是孩子的“秩序敏感期”》
3、满足孩子的秩序感。
秩序感是孩子的一种需要,当它得到满足时,孩子就会产生真正的快乐。秩序感也让孩子认识到每样东西在环境中所处的位置,让孩子能够适应环境,能够在细节上支配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才能感到平静和快乐。因此,当孩子乐于去做一些关于秩序的事情时,家长不妨满足他的这个需求。
4、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
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到来时,保护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协助儿童,尽可能给儿童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家里的日常用品较好摆放有序,每次使用后一定要注意及时归位。孩子的东西更要注重摆放有序,家长不要随便去更改它们的位置。尽量不要对孩子居住的环境做太大的改变,比如频繁地为孩子更换床铺、居室、生活环境等等,尤其是长途旅行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即使不得已,也要给孩子一个适应期和过渡期,并且为孩子可能的不适应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对于处在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家长还可以引导他们自己收拾玩具和日用品,这不仅能让孩子养成整洁有序的习惯,还能使孩子获得更完善的成长空间。
应对对细小物体关注敏感期的方法
孩子对小的物体特别感兴趣,比如孩子面前同时有一支笔、一粒花生米、一粒小豆,孩子会首先抓住小豆。因为孩子的视野和成人的视野不一样,成人视野是开放的,孩子的视野是关注细枝末节的,哪个微小,孩子就关注哪个。
2岁至3岁的幼儿开始进入执拗的敏感期
在这个敏感期,孩子的观察视角往往多会关注许多细枝末节,越是微小的东西他关注得越多。所以,在这个时期,妈妈不要用成人宏观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要允许孩子进行这些观察,并通过适当的引导保护他的观察兴趣。
1、给孩子创造适当的观察机会。
妈妈可以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为孩子创造观察的机会,比如带他一起寻找路边的小蚂蚁洞,并陪着他一起观察。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讲解,让他既能体会到观察的乐趣,还能从中学到知识。
2、别强行打扰孩子的“观察工作”。
孩子的观察在他自己看来,其实也是一种“工作”,一种值得他聚精会神去做的“工作”。但有许多妈妈却会在孩子观察某些东西的时候,直接就来打扰他,甚至是阻止他。妈妈在阻止过程中的训斥、威吓,也许会对他的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
3、不要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有的妈妈有这样的认识:既然观察细小的事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那就直接将许多小东西摆在他面前,一个一个让他认好了。这样的方法就是在强制性地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这种方法,并不一定会引起他的兴趣。因为孩子都是先对某一个小事物产生了兴趣,之后才会积极地去认知这一事物。
4、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让他自己去观察。
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大自然是他较好的老师。所以,妈妈可以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去亲身体会并观察事物。多让孩子亲近大自然。
应对动作的敏感期方法
孩子的学习都是通过手来进行和获得的,孩子从迈步到学会走路这个过程中,是非常愿意走路的,而且不愿意让成人拉着走,手的动作是伴随着走路而发展的,孩子走到哪里,手就抓到哪里。
1、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发展。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更要注意小肌肉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动作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2、没有机会玩球的孩子,可以学习接自制的米袋和沙袋,用沙袋抛到对方,自己用双手接住。沙袋不可能反跳。但可学习接到抛球和投掷的能力。
3、宝宝还不会用剪子,是因为大人害怕宝宝受伤害。只要是圆头剪刀,就可以放手让宝宝练习。总是由不会到会,只要有机会练习就一定能学会。
4、宝宝还不能单足跳跃,可以学习扶物单足跳,跳熟练之后就可以不扶物单足跳。学会左足要交换到右足,轮换单足跳之后可以做跳跃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