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名思义,全血就是人体内血液的全部成分,即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成分。全血是由液态血浆和血细胞组成,一般人们习惯将将人体内血液采集到采血袋内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全血,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所有的保存液都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因此全血保存一般指红细胞保存。但是使用不同的保存液会导致全血的保存期限有所不同。需要知道的是,全血中比较稳定的只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而其它成分如粒细胞、血小板、Ⅴ因子、Ⅷ因子基本上都丧失了其活性,所以通常库存全血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其次就是白蛋白和球蛋白。
输全血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它一般使用于以下症状的病人: 全血可以用于进行换血治疗,特别是用于新生儿溶血病患儿的换血治疗以去除胆红素抗体及抗体致敏的红细胞;此外,还适用于那些急性大量失血最终可能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失血不到血容量20%时,此时通常只需要补充晶体液;可是当患者失血量已经接近全身血容量(25~30)%时,可考虑输注悬浮红细胞加晶体液;只有在失血量超过全身血容量30%时,在扩充血容量的基础上,输用红细胞或全血。
与成分输血相比,全血输注存在有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由于输全血比输成分血发生同种免疫的可能性更大因而容易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且库存全血中钠、钾、氨、乳酸等代谢产物含量高,因而往往会增加患者代谢负担。这也使得全血输注存在有很多的禁忌症:心功能不全、心力衰竭的贫血患者还有婴幼儿、老年人、慢性病体质虚弱者不应输入全血,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患者或是那些对血浆蛋白已致敏的患者,在以往的输血或妊娠过程中已经产生了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患者都不宜输入全血。
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输入全血还是成分输血,都应当遵循相应规则,严格操作,医务人员应当秉承着高度负责的精神,尽量避免出现病人因输血不当发生意外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