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之间的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呈矢状位,位于胸腔正中偏左,上窄下宽,前短后长。纵隔的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膈。正常情况下,纵隔位置较固定。一侧发生气胸时,纵隔向对侧移位。解剖学常采用四分法,即以胸骨角和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
上纵隔内主要有胸腺和三大静脉。胸腺周围为疏松结缔组织环境,仅与来自两侧的血管与胸廓内血管发生联系。三大静脉有上腔静脉和左、右无名静脉,其中左无名静脉可上突至颈部,是不可忽视危险区;右无名静脉与右颈内静脉同上腔静脉几乎处于同一垂线;两静脉均有三群属支:即颈内和锁骨下静脉、淋巴导管、锁骨下动脉的伴行静脉。
下纵隔以心包的前、后壁为界划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前纵隔为位于胸骨体与心包前壁之间的窄隙,内有胸膜囊前部、部分纵隔前淋巴结和疏松结缔组织。中纵隔是以心包前、后壁为界的区域,平第5~8胸椎,内有心、心包、出入心的大血管根部和膈神经等。后纵隔位于心包后壁与下部胸稚之间,上平胸骨角,下达膈。内有食管、胸主动脉、奇静脉、半奇静脉、副半奇静脉、胸导管、迷走神经、交感干胸部和内脏大、小神经等,其中食管、胸导管、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等行经上纵隔和后纵隔。
纵膈里的组织器官多,因而可发生多种多样的肿瘤,即使肿瘤很小也会引起循环、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儿童纵膈肿瘤的发病率较成人为低,但癌变机会多。约有2/3的病儿早期有咳嗽、低热、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和儿童胸腔容量小有关。有些病儿在胸部X线检查时偶尔发现,如果是恶性肿瘤则有贫血和消瘦现象。发现上述症状应及早就医,医生可由胸部X摄片来确定肿瘤部位和大小,通过超声波检查得知肿瘤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