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deficiency of spleen qi)是指脾气不足,推动和调控饮食和水液运化等作用减退的病理变化。临床常见腹胀、饮食减少、大便稀溏,形体消瘦,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症状。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失调、劳倦过度等因素有关。具有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的特点,一般疾病中都能出现,若辩证明确,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未及时治疗,病情发展,可导致多种疾病,甚至发生虚劳病。
基本病因
脾气,是一身之气分布于脾的部分,也可以说由脾精所化的具有推动和调控脾机能活动的一类极细微物质和能量。脾气化水谷为精微,化水饮为津液,并将水谷之精和津液上输心肺,化生气血以养全身,维持内脏位置的稳定而不下垂,统摄血液运行与脉中而不逸出,控制水谷之精输布而脏腑而不无故随大小便排出。脾气虚的基本病机脾气不足,推动和调控饮食和水液运化等作用失调。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失调、劳倦过度等引起。病性属虚,病位在脾。
1、饮食不节
(1)饮食不规律,长期摄食不足,可使脾胃失去水谷之气的充养而虚弱。饮食超量,暴饮暴食,使脾胃不能及时消化输布,饮食停滞,壅塞睥胃气机,从而损伤脾气,导致本证。
(2)饮食偏于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饮等,容易妨碍脾胃,损伤脾气,或饮食偏于辛辣,或饮酒过度,可使肠胃积热,气机阻滞,日久损伤脾气,导致本证。
2、情志失调
长时间忧愁思虑,损伤脾胃,脾气抑郁不伸,运化食物和输布水谷精微的作用失调,逐渐形成本证。
3、病后失调
久泻不止,或呕吐时作,或病后失于调养,损伤脾气,或年老脏气虚衰,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或失治误治,损伤脾胃之气,逐渐形成本证。
4、劳逸失度
长时间过度劳累,导致脏腑经络机能减退,累及脾胃。过度安逸,可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失调,饮食减少,肢体乏力,形成本证。
典型症状
本病临床以腹胀、饮食减少、大便稀溏,形体消瘦,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为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脾脏运化功能减退和气血生化不足两个方面。
1、脾脏运化功能减退
食欲不振,进食减少,进食后不易消化而见腹胀,或口淡无味,大便溏稀。
2、气血生化不足
肢体倦怠,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病情发展
1、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升举之力不足,不能维持内脏位置的稳定,可造成脱肛及内脏下垂。
2、脾气虚日久不愈,使脾阳不振,而出现脾阳虚证,表现为寒肢冷、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次数增多,有未消化食物。
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