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毛虫病(trichinosis)是旋毛线虫所致的动物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幼虫的肉类而感染。临床主要特征为胃肠道症状、发热、肌肉剧烈疼痛、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幼虫移行至心、肺、脑时,可引起心肌炎、肺炎或脑炎等。通常选择阿苯达唑进行治疗,轻、中度感染者预后好,重感染者在度过1-4周的重症期后预后较好。
基本病因
该病由感染旋毛线虫引起的,旋毛虫感染与进食含有活幼虫肉类及肉制品有关,婴儿也可能在怀孕时期被患病的母亲感染。
本病的发病与食生猪肉习惯有关,而与年龄、性别、职业和季节等无关。发病率的高低和发病的轻重与感染度有关。病变随进入人体内幼虫数量及其发育阶段和人体对旋毛虫的反应而异。曾经受过感染者的反应较轻,如进入虫数多,在幼虫侵入处及寄生处的肠黏膜有充血、水肿、出血与浅表溃疡,故初期有许多胃肠道症状。当幼虫移行期,则在其经过处有炎性反应,如急性动脉内膜与外膜炎、全身性血管炎和水肿。在肺部产生灶性或广泛性肺出血、肺水肿、支气管肺炎和胸腔血性积液。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有非化脓性脑膜炎改变和颅内压增高,脑脊液中偶有幼虫。心肌内仅个别发现幼虫,心包积液或有幼虫。心肌和心内膜呈水肿、充血,心肌灶性断裂和坏死,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显然是由于幼虫穿过时所引起虫体毒性作用和过敏反应所致。当幼虫大量侵入骨骼肌纤维内,因虫体毒素和其代谢物以及肌纤维破坏所产生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影响,可出现中毒性心肌炎、肝细胞脂肪性变及肾细胞混浊肿胀。
典型症状
旋毛虫病的不同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症状,早期以腹痛、恶心等肠炎症状为主,急性期患者可能出现发热、肌肉疼痛、面部水肿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失明、昏迷等,恢复期患者常表现为持续数月的肌肉疼痛与乏力。
潜伏期为2~45天,多为10~15天。症状轻重与感染虫量成正比。根据临床症状可分3期。
1、早期
早期为成虫在小肠的阶段,多为肠炎症状,起病第1周可有腹泻水样便、腹痛、恶心等表现。本期症状轻而短暂。
2、急性期
急性期为幼虫移行阶段,于起病第2周起,幼虫移行导致中毒过敏症状。畏寒、发热,体温达38~40℃,弛张热或不规则热,持续2~4周,重者可达6周。发热时80%的患者多有眼睑与面部水肿,严重者下肢水肿。约20%病例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可有结膜下或指甲下线状出血。突出的是全身肌肉剧烈疼痛、肿胀,硬节感,压痛、触痛明显,以腓肠肌为甚。多为强迫屈曲状态,不敢活动而呈瘫痪样。严重者咀嚼、吞咽及声哑,呼吸和动眼时感疼痛,眼部症状可有视力模糊、复视甚至失明。可并发心肌炎、脑膜脑炎及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者常有心音弱、心动过速、舒张早期奔马律,血压降低或休克,可因心衰突然死亡。脑膜脑炎可有头痛、脑膜刺激征、谵妄甚至昏迷、抽搐、瘫痪等。合并肺炎可有咳嗽、肺部啰音、呼吸困难等;X线胸片显示肺实质浸润及肺门阴影增大。
3、恢复期
恢复期为成囊期,病程1个月左右,随着肌肉包囊形成,急性期症状逐渐消退,但肌肉疼痛、乏力可持续数月。少数患者仍可并发心衰与神经系统后遗症。
并发症
可并发心律失常、心包积液、心力衰竭,少数患者有肺梗死,腹膜炎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