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虚体质(yang deficiency constitution)是指人体阳气不足而导致体质偏颇,机体不得温煦,以怕冷,肢体不温等虚寒现象为主要特征的体质状态。阳虚体质为亚健康状态,是处于临床边缘的内伤状态,属于病理体质。形成多与先天禀赋、饮食不当、久居寒冷、房劳过度、年老体虚、疾病、药物等因素相关。若尽早对阳虚体质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若未及时调理,容易出现水肿、泄泻、肥胖等疾病。
基本病因
阳虚体质形成的原因,有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阳气损伤两个方面。其中先天禀赋是形成阳虚体质的内在根据,是维持个体体质特征相对稳定性的重要条件。后天因素是影响阳虚体质形成的外部条件,如饮食、环境、疾病等,是决定体质动态可变的重要方面。
1、先天禀赋
阳虚体质的形成与先天禀赋有着密切的关系。先天禀赋中阳气不足多由孕育时父母年老体弱,或母亲在孕育时过食寒凉药物或食物,或早产等原因引起的先天禀赋偏阳不足,导致子代素体阳虚,形成先天阳虚体质。
2、饮食不当
饮食偏嗜可造成人体内营养成分的不均衡,发生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形成偏颇体质。长期偏嗜寒凉食物,伤及脾胃阳气,脾胃为后天之本,可影响一身之阳所化生,形成阳虚阴盛体质。另外嗜酒也会影响体质的改变。
3、久居寒冷
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通,相互影响,久居寒冷环境,损伤人体阳气,日久形成阳虚体质。在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寒凉多燥,北方人群中阳虚体质明显高于南方。
4、房劳过度
房事是人的正常生理活动,但由于房事主要依赖于肾的功能活动,并要消耗一定量的肾中精气,若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就会造成精气阴阳大伤,肾脏受损,势必影响其他脏腑生理功能和整个生命活动,从而形成虚弱体质。
5、疾病药物
(1)疾病是体质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损伤人体的正气而改变人体的体质。慢性疾病的病机多为虚实夹杂,虚为气血津液、阴阳的偏衰,实为痰湿、水饮、瘀血等病理代谢产物积聚,两者互为因果。无论虚实都会影响胃之受纳、脾之运化,从而使阳气生成乏源,若不能得到及时调养,久之就会形成阳虚体质。
(2)药物有寒热温凉之分,若长期偏用苦寒药物,损伤阳气,或不根据体质特点用药,如阳虚之人,本应温补,若不去温补,反用滋阴,则可损伤阳气:小儿为稚阳之体,服药过于苦寒,容易伤及稚阳,若长期误用,也可形成阳虚体质。
6、年老体虚
人体的阳气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盛衰变化。人到一定年龄时,阳气开始出现衰退,表现出一系列的征象如皮肤老化、头发脱落、牙齿脱落、视觉和听觉能力下降等。且抵御致病因素的能力下降,易患各种疾病。
典型症状
阳虚体质常表现为平时怕冷,手足不温,喜欢食用温热食物,神色晦黯,口唇色淡,毛发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不耐受寒冷,喜热不喜冷,耐夏不耐冬,较易感寒湿邪。
1、形体特征
通常表现为形体白胖,肌肉松软。
2、性格特征
性格多沉静、内向、慵懒。
3、常见表现
阳虚体质的人常表现为畏寒怕冷,四肢冰凉,喜欢食用温热食物,一旦进食生冷的水果,寒凉的蔬菜或饮料等,容易出现胃痛腹泻等症状;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兴趣冷淡,性功能减退,男性表现为遗精、早泄、阳痿,女性表现为白带清稀白带增多、月经量减少、严重者出现崩漏等;大便稀溏,大便中有未消化食物,小便量多,尤以夜尿为多;面色白,少神,面色无华,毛发易落,活动后易汗出,口唇色淡,舌淡苔白。
病情发展
体质在许多情况下决定着机体对某些疾病的易患性和病变过程的倾向性。
1、痹证
为关节疼痛的病证,现代医学称为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因为这类体质的人都阳气虚损,阳弱而阴强,阳虚则寒从内生,加上卫表阳气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易产生各种关节疼痛。
2、单纯性肥胖
胖人多湿,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所以肥胖的人阳气不足,兴奋作用降低,日常比较懒惰,不喜运动,能量消耗减少,长期积聚在体内就形成肥胖,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体内的脂肪越来越多,体重增加。
3、水肿
阳虛体质的人,肺、脾、肾的通调、运输、蒸化作用降低,体内水分不能被阳气推动、运输、蒸腾气化,聚集在体内,日久就形成了水肿,尤其是年老体弱多病者,水肿较严重。
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资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