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consumptive thirst)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口渴、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表现的慢性疾病。发生与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病现阶段无法完全治愈,需终身治疗,但经适当治疗,并注意调摄,血糖可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能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西医学的糖尿病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其他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疾病或症状,如尿崩症等,也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基本病因
本病的病因主要有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过度等。病位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腑虽有所侧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主要病机是阴津亏耗,燥热炽盛。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兼夹。病势发展的趋势是由上焦及中焦,进而至下焦。若病程迁延日久,则阴损及阳,见气阴两伤或阴阳俱虚证候,甚至表现肾阳衰微危候。
1、禀赋不足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其中以阴虚体质最易得病。
2、饮食失节
长期偏食辛辣、甜食、油腻食物,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
3、情志失调
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情志抑郁,或紧张焦虑,肝气郁结,或长时间用脑,思虑忧愁等,以致郁久化火,耗伤阴津,而发为消渴。
4、劳欲过度
房事不节制,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阴虚火旺,上灼肺胃,既可出现肾虛,又可出现肺燥、胃热症状,导致消渴。
典型症状
本病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口渴、乏力、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特征。根据患者的症状、病变轻重程度不同,分为上消、中消、下消。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1、本病起病缓慢,多饮、多食、多尿症状,往往同时存在,多尿,表现为排尿次数增多,尿量增加。多饮,表现为喝水量及次数明显增多。多食,表现为食量超出正常人,但常感疲乏无力,日久则形体消瘦。
2、患者“三多”症状的显著程度有较大的差别。许多患者无任何症状,仅于健康检查或因各种疾病就诊化验时发现高血糖。
3、有些消渴患者,在血糖升高的基础上,或有形体肥胖。
4、若中老年发病,常有长期偏食辛辣、甜食、油腻食物的习惯,病程较长还常并发眩晕、肺痨、胸痹心痛、中风、雀目、疮痈等病证。
并发症
1、痈疽
本病燥热内结,耗伤营阴,气血运行不畅,络脉瘀阻,蕴毒成脓,发为痈疽,常表现为久溃不收口。由此,在外科痈疽证中,久治难愈的患者,应考虑是否有本病的可能。
2、白内障、雀目、耳聋
消渴日久,耗伤精血,以致肝肾两虚。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精血不能上承,以致耳目失养,而成白内障、雀目、耳聋。
3、肺痨
本病患者燥热素盛,熏灼于肺,耗伤气阴,正气衰弱,易感痨虫,而成肺痨。
4、水肿
消渴后期,脾肾功能减弱,水液代谢输布及蒸化失调,以致水饮内停,泛溢肌肤,而成水肿,并可见小便混浊、尿有甜味。
5、血瘀证
消渴久病入络,瘀血阻滞,或阴虛燥热,耗津灼液,血运不畅而成血瘀;或燥热日久,耗伤气阴,气虚则血行无力,瘀血随之而生。由于瘀血产生、停留的部位各异,临床所表现的血瘀证候也千变万化,常见的有胸痹、心悸、眩晕、中风肢体麻木等。
6、厥脱
若阴津极度耗损,虚阳浮越,而出现面红,头痛,烦躁,恶心呕吐,目眶内陷,唇舌干红、呼吸深长等症状,最终因阴竭阳亡而出现昏迷,四肢厥冷,脉微细数欲绝等厥脱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