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为自限性疾病,传染性强。常见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皮肤斑丘疹等,病后大多可获得终身免疫。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肺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基本病因
麻疹主要是因麻疹病毒感染引起,麻疹病毒可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膜后侵入人体。对麻疹病毒没有免疫力的人群接触病毒后,90%以上均可发病。
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在外界生存力弱,不耐热,对紫外线和消毒剂均敏感。随飞沫排出的病毒在室内可存活至少32小时,但在流通的空气中或阳光下半小时即失去活力。麻疹病毒进入人体后,可在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并侵入血液,通过血液的单核细胞向其他器官传播,如脾、胸腺、肺、肝脏、肾脏、消化道黏膜.结膜和皮肤,引起广泛性损伤而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以下因素可增加患病风险:
1、未接种过麻疹疫苗。
2、存在麻疹疫区旅居史。
3、缺乏维生素A。
典型症状
麻疹潜伏期为6~21天,平均为10天左右。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可延长至3~4周。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全身斑丘疹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版糠麸样脱屑为特征。但不同类型的麻疹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1、典型麻疹
(1)前驱期
常持续3~4天,主要表现包括:
①发热:多为中度以上,热型不一。
②眼鼻卡他症状:多与发热同时出现,包括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结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等。
③麻疹黏膜斑:是麻疹早期的特异性体征,常在出疹前1~2天出现。开始时见于上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如沙砾大小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其他:部分病例可出现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症状;婴儿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偶见皮肤荨麻疹。
(2)出疹期
①皮疹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先出现于耳后、发际、额、面、颈部,之后逐渐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初期为充血性红色斑丘疹,压之褪色,以后部分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呈暗红。
②此时期患者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可突然高达40℃,咳嗽加剧,伴嗜睡或烦躁不安,严重者有谵妄、抽搐等表现。
(3)恢复期
若无并发症发生,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的先后顺序开始消退,退疹后皮肤留有棕褐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后消退。
2、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
主要临床特点为一过性低热,轻度眼鼻卡他症状,全身情况良好,可无麻疹黏膜斑,皮疹稀疏、色淡,消失快,疹退后无色素沉着或脱屑,无并发症。
(2)重型麻疹
持续高热,全身中毒症状重,伴惊厥、昏迷。皮疹密集融合,呈紫蓝色出血性皮疹者常伴有黏膜和消化道出血,或咳血、血尿、血小板减少等表现。此型患儿常伴有肺炎、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病死率高。
(3)异型麻疹
少见,典型症状是持续高热乏力、肌痛、头痛或伴有四肢水肿,皮疹不典型,出疹顺序不规则,易并发肺炎。
并发症
1、喉炎
喉炎以2~3岁以下小儿多见,继发于细菌感染导致喉部组织水肿,分泌物增多,极易引起喉梗阻。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严重时须及早做气管切开。
2、肺炎
肺炎为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见于重度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预后较差,占麻疹患儿死亡的90%以上。继发性肺炎可因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也可由多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所致。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咳脓痰,患儿可出现鼻翼扇动、口唇发绀,肺部有明显的啰音。
3、心肌炎
常见于营养不良和并发肺炎的患儿。轻者仅有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和一过性心电图改变,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
4、脑炎
发病率约为1‰~2‰,常在出疹后的2~6天发生,病死率高,多数可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可留有智力障碍、癫痫、瘫痪等后遗症。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
是一种少见的远期并发症,发病率约(1~4)/100万。常在原发麻疹后2~17年(平均7年)发病,开始时症状隐匿,可仅为行为和情绪的改变,以后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病情逐渐恶化,出现视听障碍、肌阵挛等,晚期因昏迷、强直性瘫痪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