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于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恙虫病、猫爪病、Q热等。立克次体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头痛、皮疹等。目前主要采用抗病原治疗,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好。
基本病因
本病是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立克次体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对人体致病的立克次体有普氏立克次体、莫氏立克次、恙虫病东方体、汉赛巴尔通体、贝纳柯克斯体等。
1、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通过人虱传播,传播方式为“人-虱-人”。流行性斑疹伤寒的发病机制主要为病原体所致的血管病变、毒素引起的毒血症及变态反应。
2、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鼠蚤吮吸病鼠血时,病原体随血进入蚤肠繁殖,但蚤并不因感染而死亡,病原体可在蚤体长期存在。当受染蚤吮吸人血时,同时排出含病原体的蚤粪和呕吐物于皮肤上,立克次体可经抓破处进入人体,引起人体感染。
3、恙虫病
本病为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病原体从恙螨幼虫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叮咬局部组织细胞内繁殖,引起局部的皮肤损害,继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流,形成恙虫病东方体血症。
4、猫爪病
主要是因汉赛巴尔通体感染导致。汉赛巴尔通体为棒状小杆菌,是一种需氧杆菌,常存在于猫的口咽部,可通过跳蚤在猫之间传播,而猫可通过抓、咬将此菌传染给人类,但该菌通常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
5、Q热
Q热是贝纳柯克斯体感染所致的传染病,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引起贝纳柯克斯体血症,从而导致小血管及心、肝、肺、肾等脏器发生病变。
危险因素
从事野外作业、居住环境差或个人生活卫生差的人群,易患本病。
典型症状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还可伴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症状。此外,根据感染立克次体的种类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
1、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常见的表现包括发热、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惊恐、兴奋、剧烈头痛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心律失常、低血压)等。
2、地方性斑疹伤寒
地方性斑疹伤寒患者多急性起病,少数有乏力、食欲不佳及头痛等前驱症状。体温一般在病程第1周达高峰,39℃左右,呈弛张热或稽留热,随后逐渐降低,热程多在9~14日。高热时有畏寒、头痛、结膜充血及全身不适等表现。部分患者在病程第4~7日可出现充血性斑丘疹,数量及持续时间较流行性斑疹伤寒少且短。部分可有头晕、头痛及失眠等轻度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3、恙虫病
有焦痂、皮疹等皮肤损害表现,在焦痂附近可伴淋巴结肿大。此外,部分患者可有肝脾肿大表现。
4、猫爪病
大部分患者有原发损害,如被抓伤、咬伤痕迹,伤后3~5天局部出现一至数个红斑性丘疹,类似昆虫叮咬,痒痛不显著,多在数周内愈合,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但常无瘢痕形成。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结节性红斑、多形红斑和紫瘢等皮肤损害。此外,还可有淋巴结肿大、发热、乏力、头痛、食欲减退等症状。
5、Q热
急性Q热可有发热、恶心、呕吐、剧烈头痛,腰肌和腓肠肌痛等表现;慢性Q热可出现杵状指(趾)、原因不明的发热等症状。
并发症
立克次体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支气管炎、中耳炎、腮腺炎、心内膜炎,脑膜脑炎等。严重感染还可出现毒血症,导致多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