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热病(Kala-azar)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经由白蛉传播。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尤以脾脏肿大更为显著)、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清球蛋白增多为特征
基本病因
本病主要为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其主要通过白蛉叮咬传播,偶可经口腔黏膜、破损皮肤、胎盘或输血传播进入人体各部位如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大量繁殖引起病变。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人或犬是主要的传染源。
1、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我国传播媒介有以下四种白蛉:
(1)中华白蛉:为我国黑热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分布很广,除新疆、甘肃西南和内蒙古的额济纳旗外均有存在。
(2)长管白蛉:仅见于新疆。
(3)吴氏白蛉:为西北荒漠内最常见的蛉种,野生野栖。
(4)亚历山大白蛉:分布于甘肃和新疆吐鲁番的荒漠。
2、杜氏利什曼原虫的生物学特征
利什曼原虫属锥体科,当雌白蛉叮咬患者和被感染动物时,血中利杜体被吸入白蛉胃中,2~3天后发育为成熟前鞭毛体,活动力加强并迅速繁殖,1周后大量聚集于白蛉口腔和喙,此时再叮咬人或其他动物宿主时,成熟前鞭毛体随唾液侵入,在皮下组织鞭毛脱落成为无鞭毛体。有些利杜体被吞噬细胞吞噬,有些则可侵入血流,到达身体各部位如肝、脾、骨髓和淋巴结等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大量繁殖引起病变。
3、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作用机制
当受感染白蛉叮咬人时,将前鞭毛体注入皮下组织,少部分被中性粒细胞破坏,大部分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并在其中寄生、分裂并繁殖,随血流至全身。寄生的细胞破裂后,原虫释放,又被其他单核-吞噬细胞所吞噬,如此反复,导致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大量增生,肝、脾及淋巴结肿大,骨髓增生。细胞增生和继发的阻塞性充血是肝脾、淋巴结大的基本原因。由于脾功能亢进及细胞毒性变态反应所致免疫性溶血,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血小板显著降低,患者易发生鼻出血、齿龈出血。由于粒细胞及免疫活性细胞的减少,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继发感染。因浆细胞大量增加,引起血清球蛋白增高。
危险因素
1、免疫力缺陷。
2、周围环境卫生不良。
典型症状
在发病前可有3~3.5个月的潜伏期,有的可达5.5个月或更长。发病后可出现发热、出汗、乏力、全身不适、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出血等表现。感染较重的患者面部、四肢等处皮肤逐渐呈暗黑色,因而本病也被称为黑热病。
本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典型者呈双峰热型,也可呈弛张热型或稽留热型。常伴有出汗、疲乏、全身不适及无力。全身淋巴结轻度肿大及肝、脾肿大,后者尤为明显。有时皮肤可出现斑丘疹,红斑或色素减退斑,刮片可找到无鞭毛体,皮疹也可在治疗后出现,后者则称为黑热病后皮肤利什曼病(PKADL)。末梢血液白细胞明显减少,继之出现贫血、鼻出血、齿龈出血或皮肤瘀点。感染较重的患者面部、四肢等处皮肤逐渐呈暗黑色,因而本病也被称为黑热病。
并发症
1、继发细菌性感染
易并发肺部炎症、细菌性痢疾、齿龈溃烂、走马疮等。
2、急性粒细胞缺乏症
表现为高热、极度衰竭、口咽部溃疡与坏死、局部淋巴结肿大及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