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或在受到病原体的污染以后,就可以相应地引起传染病的传播。这种经由食物传播疾病的方式称为食物传播,即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去以后,通过食物进而侵入新的易感宿主的过程。
该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有:主要病因是由食物引起,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才会引起相应疾病,而不食者不发病;由于食物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一次大量污染可以导致疾病的大爆发;疾病较易得到有效控制,一旦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疾病爆发可平息。
所有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及个别呼吸道病(如结核病、白喉等)都可以经食物进行传播,受感染的动物食物,如果未经煮熟或者消毒就进行食用便可引起机体感染。其实,引起食物传播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另一种是食物在不同条件下被污染。
1988年1~3月上海市发生大规模的甲肝流行,急性肝炎病人达20余万人。经调查发现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人们生吃或半生吃受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要知道,食物其实是病原微生物生存的良好环境,在食物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及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能被病原微生物污染,其中以鱼、肉类和乳制品污染最为重要也最为危险,上述引发疾病的毛蚶等贝类水生物就是由于养殖区水体受到污染从而最终导致大规模甲型肝炎的流行。
在日常生活中,食物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饲养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均可能被污染。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人们没有注意到卫生,用污染的水洗涤水果、蔬菜、食具等;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污染的手直接接触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沙门菌及葡萄球菌等;食物也可能经空气、飞沫、尘埃等进行传播最终使食品被污染;人们在饮食方面没有多加注意,直接生吃经含有病原体的粪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净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动植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