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阳虚(deficiency of liver yang),又称为肝阳不足,是指肝脏阳气不足,温煦,推动作用减退,虚寒内生的病理变化。临床主要表现为神情抑郁,意志消沉,胁肋胀满,或者隐痛,少腹冷痛、四肢不温等。发生多与外感寒邪、过度劳累、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相关。多由肝气虚进一步发展而成。本证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进一步波及全身阳气,形成肝肾阳虚的表现,严重的可引起阳气厥脱证。
基本病因
肝阳虚发生多与外感寒邪、过度劳累、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肝脏阳气不足,温煦无力,疏泄、条达功能失常。病位在肝,常累及于肾。
1、外感寒邪
由于淋雨涉水,或房事受凉,或贪凉饮冷,或久服寒凉药物等,使寒邪直中肝经,肝阳被遏制,可导致本证。
2、久病体虚
先天阳气不足,或年老体虚,导致脏腑功能减退,元气亏虚,肾阳不足,波及肝阳,而形成本证。
3、过度劳累
长时间劳动,过度劳累,或者病后体虚,勉强劳作,导致脏腑功能减退,肝阳不足,形成本证。
4、情志失调
长期忧愁思虑,或久居逆境,情志不遂,肝气不得舒展,阳气逐渐耗伤,而形成本证。
典型症状
肝病主要反映在肝主疏泄功能和肝藏血功能失常,以及肝经循行部位经气受阻等多方面的异常。临床以神情抑郁,意志消沉,胁肋胀满,或者隐痛,少腹冷痛、四肢不温为主要特征。
1、肝疏泄功能失常
肝疏泄功能异常,气机不畅,可出现胁肋胀满,肝疏泄不利,情志失调,可出现神情抑郁,意志消沉,容易惊恐。
2、肝藏血功能失常
肝血不温,肝脉失于温养,可出现胁痛隐隐。头目失于濡润,可出现视物不清,不耐久视。筋脉失养,可见肢体麻木,或拘急。
3、阳虚表现
肢体不温,下肢尤为明显,或性欲低下,阳痿,女子月经不调,宫寒不孕。
病情发展
本证病变发展,常因肝疏泄功能失常,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脾阳亏虚,出现腹满,食欲不振,四肢倦怠,肠鸣,泄泻等症状;而肝阳虚进一步发展,常可导致肾阳不足,形成肝肾阳虚的表现。
并发症
厥脱
肝阳虚若久延不愈,进一步波及全身阳气,严重的可引起阳气厥脱。主要表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表情淡漠或烦躁不安、血压急剧下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