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internal hemorrhoid)位于齿状线上方,由肛垫肥大、下移形成的痔。由血管、平滑肌弹性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表面被覆直肠黏膜,多位于左侧,右前和右后。其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解剖因素、感染因素、饮食因素、排便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初起内痔突向肠腔,日久可逐渐突出肛门外,表现为便血和脱垂。本病经治疗,多数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基本病因
内痔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与解剖因素、感染因素、饮食因素、排便因素、遗传因素、体位因素等密切相关。
1、体位因素
痔的发生与人类的直立体位有明显的关联,因为未发现四肢行走的动物有痔病发生。
2、解剖因素
肛门直肠位于人体下部,其血管网因重力作用,影响了肛门直肠的血液回流,且痔静脉无瓣膜,故易发生曲张。
3、感染因素
痔静脉丛的血管内膜炎和静脉周围炎可导致部分血管壁纤维化,脆性增加,变薄,使局部静脉曲张。
4、排便因素
粪便不易排空,对直肠下段和肛管部位会产生较大压力,使血管受压;并且排便次数过多或时间太长会增加腹压,使肛门直肠静脉回流障碍。
5、饮食因素
过度饮酒,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会使直肠下部及肛垫充血水肿、出血。
6、遗传因素
痔的发病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父母患有此病,子女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7、职业因素
久蹲、久坐、久站等职业的发病率较高,例如司机、电焊工、办公室人员等。
8、其他因素
妇女妊娠、分娩时腹压增加直接影响肛门、直肠部位的静脉血液回流,导致静脉曲张,是女性痔发生的主要原因。
典型症状
内痔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便血、痔核脱出、局部疼痛及瘙痒等。此外,长期便血的患者还可出现缺铁性贫血。此外,还可发生痔嵌顿。
1、便血
多见于一、二期内痔,三、四期内痔出血较少。其特点是无痛性,间歇性便少量鲜血,便血数月后可自行停止,但会反复出现。血多在大便表面,有时为便时滴血,出血严重者可呈喷射状,如长期反复便血,可出现贫血。便血多因粪便擦破了痔表面上的黏膜,或排便时用力过猛引起扩张的内痔血管破裂出血,或因痔反复脱出肛门外,痔表面黏膜因摩擦、炎症、糜烂出血。便血常由大便干结、饮酒或吃刺激性食物以及疲劳引起。
2、内痔脱垂
见于内痔后三期。多先有便血,后有脱垂.并越到晚期脱垂越严重,因晚期痔体积增大,逐渐与肌层分离,排便时易被推出肛门外。轻者便后可自行还纳,重者需用手推回,严重者在咳嗽、体力劳动等腹压增加时也能脱出肛门外。甚至有的内痔(四期)脱出肛门后不能还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劳动。有的内痔出血不明显,而脱垂是其主要症状。
3、疼痛
单纯内痔无疼痛。但有肛门下坠感。只有当内痔脱出嵌顿、水肿、血栓形成、感染、坏死时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4、肛门瘙痒、潮湿
晚期内痔,由于痔块反复脱重,肛门括约肌松弛,分泌物常流出刺激肛周皮肤,出现潮湿及瘙痒,有的还出现肛周湿疹。
病情发展
根据痔病出血和脱垂的严重程度分期:
期:主要是排便时出血,呈滴血或喷血状,出血量较多,痔块不脱出肛门。肛镜见直肠下端黏膜呈质软、红色的结节或团块状突起。
第二期:除便血外,排粪时痔块可脱出肛门外,排便后可自行复位。
第三期:排便、用力屏气或咳嗽等腹内压增高时,痔块即可脱出肛门,不能自行复位,需用手推回或卧床休息后方可使痔块回纳。
第四期:痔块长期脱出于肛门外,不能回纳或回纳后立即脱出。
并发症
可并发内痔嵌顿。当内痔脱出不能手法还纳,就是发生了嵌顿。此时应采取相关措施,克服恐惧、急躁心理,休息镇静后再试图还纳。若仍不能还纳时,应及时去医院处理。可先行复位,再择期手术。如果复位不及时,继发感染,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应尽量加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