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主要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中耳介于外耳和内耳之间,是位于颞骨中的不规则含气腔和通道。中耳通过耳膜与外耳分开,并通过一个叫做咽鼓管的狭窄通道与鼻子和喉咙的后部相连。中耳炎(otitis media)则是指发生于中耳部位的炎症,病变可累及中耳全部或部分结构,患者可出现耳部疼痛、耳道分泌物、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临床上中耳炎多是由于细菌或病毒感染所引起。该病好发于儿童,2岁和5岁是发病的高发阶段。中耳炎的分类较多,其中以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较为典型,临床常见。
基本病因
中耳炎主要是由于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致,这种感染通常继发于感冒、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时,病毒和细菌可通过咽鼓管(咽鼓管可以调节中耳的气压、清新耳朵里的空气、排出中耳的正常分泌物)进入中耳,并且还可引起咽鼓管充血和肿胀。咽鼓管肿胀导致了中耳渗出物无法排出,使得细菌和病毒在渗出液中滋生,最终发生了中耳炎。
1、病原体感染
(1)细菌感染: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常见的致病菌为肺炎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2)病毒感染:呼吸道合孢病毒、腺病毒等病毒感染可引起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咽鼓管发生功能障碍后,无法排出中耳的正常分泌物,则容易出现中耳部的感染。
(1)机械性阻塞:如儿童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长期的后鼻孔及鼻咽部填塞等都可引起咽鼓管功能障碍。
(2)功能障碍:司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导致功能障碍。
3、变态反应
中耳积液中有炎性介质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积液中也曾检出过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溶酶体酶的出现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属于一种由抗感染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
4、其他
如飞行、潜水的急速升降可造成气压损伤,引起气压性中耳炎。
危险因素
1、6个月到2岁的儿童更容易受到耳部感染,因为他们咽鼓管的大小和形状以及他们的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成熟。
2、居住环境不良可使免疫力低下者暴露于更多的感染,如普通感冒,进而增加发生中耳炎的风险。
3、哺乳位置不当,如躺下接受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患耳部感染。
4、腭裂儿童的骨骼结构和肌肉的差异可能会使咽鼓管引流更加困难。
5、有中耳炎家族史,发生中耳炎的危险会增加。
诱发因素
任何原因导致的全身或局部免疫功能低下,如老年人、儿童、劳累过度、烟酒过度均可诱发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
典型症状
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部疼痛、耳道排出分泌物、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但不同类型的中耳炎具体的症状也有所不同。如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等症状;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减退、耳部流脓等症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主要表现为耳部反复流脓、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1、耳部疼痛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在鼓膜穿孔前疼痛较为剧烈,且疼痛可向同侧头部或牙齿放射,鼓膜穿孔流脓后耳痛减轻。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可由隐隐的儿童,慢性多不明显。
2、耳道排除分泌物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后耳内有液体流出,初为脓血样,以后变为黏脓性分泌物;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耳部流脓的症状可反复发作,分泌物为黏脓性,如有肉芽组织生长偶可混有血迹。
3、听力下降
多数中耳炎患者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小儿常因对声音不敏感,反应力迟钝而就诊。
4、耳鸣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可出现低调耳鸣;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在头部运动或打呵欠、捏鼻鼓气时,耳内可出现气过水声。
5、耳闷
耳内鼻塞或闷胀感。
伴随症状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可伴有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主要有畏寒、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通常小儿全身症状较重,可伴呕吐、腹泻等类似消化道中毒症状。一旦鼓膜穿孔,体温很快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明显减轻。
并发症
中耳炎严重者可引起头颅邻近部位的感染,出现颅内、颅外并发症。
1、颅外并发症
(1)颞骨外并发症主要包括耳周骨膜下脓肿、Bezold脓肿、Mouret脓肿。
(2)颞骨内并发症主要包括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迷路炎(迷路接管和化脓性迷路炎)、岩尖炎。
2、颅内并发症
主要包括硬脑膜外脓肿、硬脑膜下脓肿、脑膜炎、乙状窦血栓性静脉炎、脑脓肿(大脑脓肿、小脑脓肿)、脑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