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系统,组成机体的系统之一,包括骨髓、胸腺、淋巴结、脾脏等器管,以及通过血液运行散布在全身的血细胞。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结缔组织的一种,即生命系统中的组织层次。血液中含有各种营养成分,如无机盐、氧以及细胞代谢产物、激素、酶和抗体等,有营养组织、调节器官活动和防御有害物质的作用。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组成。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呈淡黄色液体(因含有胆红素),人体含有2750-3300毫升血浆,约占血液总体积的55%。血浆的绝大部分是水(体积的90%),其中溶解的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还包括葡萄糖、无机盐离子、激素以及二氧化碳。血浆蛋白是多种蛋白质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其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的主要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血细胞,又称“血球”,是存在于血液中的细胞,能随血液的流动遍及全身。血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多能干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缘较厚。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其形状呈两面中央凹的圆饼状,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含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血红蛋白具有结合与运输O2和CO2的功能,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这种性质,所以红细胞能供给全身组织和细胞所需的O2,带走所产生的部分CO2。外周血中除大量成熟红细胞以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贫血病人如果造血功能良好,其血液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值增高。因此,网织红细胞的计数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贫血等某些血液病的诊断、疗效判断和估计预指标之一。
血小板是红骨髓巨核细胞细胞质的脱落物,本身不是细胞。正常数值为10万~30万/μ1。它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故无细胞核,表面有完整的细胞膜。血小板在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的表面糖衣能吸附血浆蛋白和凝血因子Ⅲ,血小板颗粒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物质。当血管受损害或破裂时,血小板受刺激,由静止相变为机能相,迅即发生变形,表面粘度增大,凝聚成团;同时在表面第Ⅲ因子的作用下,使血浆内的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后者又催化纤维蛋白原变成丝状的纤维蛋白,与血细胞共同形成凝血块止血。血小板颗粒物质的释放,则进一步促进止血和凝血。血小板还有保护血管内皮、参与内皮修复、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血小板寿命约7~14天。血液中的血小板数低于10万/μ1为血小板减少,低于5万/μ1则有出血危险。
白细胞,旧称白血球,是血液中没有呼吸色素细胞的总称。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其主要作用是吞噬细菌、防御疾病。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人体体内时,白细胞能通过变形而穿过毛细血管壁,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将病菌包围﹑吞噬。机体发生炎症或其他疾病都可引起白细胞的数量高于正常值,因此检查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成为辅助诊断的一种重要方法。
总的来说,血液有运输、参与体液调节、保持内环境稳态、防御病原等作用。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自肺吸入的氧气以及由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物质,都依靠血液运输才能到达全身各组织。同时组织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与其他废物也赖血液运输到肺、肾等处排泄,从而保证身体正常代谢的进行。激素分泌直接进入血液,依靠血液输送到达相应的靶器官,使其发挥一定的生理作用。可见,血液是体液性调节的联系媒介。此外,如酶、维生素等物质也是依靠血液传递才能发挥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的。由于血液不断循环及其与各部分体液之间广泛沟通,故对体内水和电解质的平衡、酸碱度平衡以及体温的恒定等都起决定性的作用。血液中的白细胞能吞噬并分解外来的微生物和体内衰老、死亡的组织细胞,有的则为免疫细胞,血浆中的抗体如抗毒素、溶菌素等均能防御或消灭入侵机体的细菌和毒素,可见,血液有防御功能。此外,血液凝固对血管损伤起防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