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体是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以及寄生虫的统称。其中,微生物占绝大多数,包括病毒、衣原体、立克次体、支原体、细菌、螺旋体和真菌,寄生虫主要有原虫和嚅虫。病原体属于寄生性生物,其寄主为动植物和人。现知能感染人的微生物超过400种,广泛存在于人的口、鼻、咽、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以及皮肤中。
每个人一生中可能受到150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条件下并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对人体有益,如肠道菌群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这些菌群的存在还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较强的细菌的繁殖,因而这些微生物被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即正常菌群。但当机体免疫力降低,人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关系被破坏时,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称它们为条件致病微生物。
一切可以导致疾病发生的病原体都称为病原微生物,当机体被病原体侵袭后,发病与否取决于其自身免疫力以及病原体致病性的强弱和侵入数量的多寡。一般情况下,侵袭数量愈大,则发病的可能性愈大。尤其是致病性较弱的病原体,需较大的数量才有可能致病。也有少数微生物致病性相当强,轻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现对病原体的培养除病毒、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外,均可用无生命的培养基培养和分离。培养基的种类很多,可根据不同的病原体加以选用。培养分离病原体后,还可进行各种试验,如发酵试验、毒力试验等,这对病原体的进一步鉴定非常重要。病毒、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缺乏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各种酶,不能像细菌那样从培养基中摄取营养物质,利用自己的酶来合成自己所需的各种成分,不能用无生命的培养基培养,而必须接种到有生命的机体内,利用机体的酶来合成它们所需的各种成分。这种方法称“病毒分离”、“衣原体分离”或“立克次氏体分离”。而分离的方法一般有组织培养、动物胚胎和动物接种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