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thrombus)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正常情况下,血液具有潜在的可凝固性,主要作用是在外伤、出血等情况下起到局部凝固、止血等作用。但有时凝血过程会被异常触发,导致血栓形成。
典型表现
血栓的形成对破裂血管起止血作用,这是对机体有利的一面。但多数情况下,血栓对机体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如阻塞血管、栓塞、引起心瓣膜变形和广泛性出血。
1、阻塞血管
动脉血管管腔未完全阻塞时,可引起局部器官或组织缺血,完全阻塞而又无有效的侧支循环时,则引起梗死。如脑梗死、心肌梗死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引起肢体的梗死等。深静脉阻塞则可引起淤血、水肿、出血甚至坏死(如肠出血性梗死等)。
2、栓塞
当血栓与血管壁黏着不牢固时,或在血栓软化、碎裂过程中,血栓的整体或部分脱落成为栓子,随血流运行,引起栓塞。若栓子内含有细菌,可引起组织的败血性梗死或脓肿形成。
3、心瓣膜变形
风湿性心内膜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可反复形成血栓,发生机化后可使瓣膜增厚变硬、瓣叶之间粘连,造成瓣膜口狭窄,并引起瓣膜关闭不全。
4、广泛性出血
广泛、大面积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可导致肺、肾、脑、肝、胃肠、肾上腺、胰腺等器官出现组织广泛坏死及出血。有时也可因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等原因,出现血液凝固障碍,引起患者全身广泛性出血和休克,称耗竭性凝血障碍病。
症状起因
血栓的形成是血液在流动状态,由于血小板的活化和凝血因子被激活致血液发生凝固。血栓的形成条件包括: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流状态的异常以及血液凝固性增加。
1、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多见于风湿性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区的心内膜,严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创伤性或炎症性的动、静脉损伤部位等。缺氧、休克、败血症和细菌内毒素等可引起全身广泛的内皮损伤,激活凝血过程,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血栓。
2、血流状态异常
主要指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有利于血栓的形成。静脉比动脉更易于发生血栓,常发生于心力衰竭、久病和术后卧床患者。虽然心脏和动脉内的血流快,不易形成血栓,但在二尖瓣狭窄时的左心房、动脉瘤内或血管分支处血流缓慢及出现涡流时,也易并发血栓形成。
3、血液凝固性增加
是指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导致血液的高凝状态。此状态可见于原发性(遗传性)和继发性(获得性)疾病。
(1)遗传性高凝状态
最常见为第V因子基因突变,常见于患有复发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此外还与抗凝血酶Ⅲ、蛋白C或蛋白S的先天性缺乏有关。
(2)获得性高凝状态
常见于广泛转移的晚期恶性肿瘤,如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和胃癌等。此外还可出现在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后或产后导致大失血时,以及妊娠期高血压、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吸烟和肥胖症等。
常见疾病
风湿性心内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败血症、心力衰竭、二尖瓣狭窄、动脉瘤、胰腺癌、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妊娠期高血压、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