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epistaxis)又称鼻衄,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多因鼻腔、鼻窦疾病引起,也可因鼻腔鼻窦邻近部位如鼻咽部病变、海绵窦病变、颈内动脉破裂及其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经鼻腔流出,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导致鼻出血。鼻出血多首先从出血侧的前鼻孔流出,当出血量大或出血部位邻近鼻腔后部时,可向后流至后鼻孔,或再经对侧鼻腔流出,或经鼻咽部流至口腔吐出或咽下。
典型表现
1、出血频次
也可表现为间歇反复或持续性出血。
2、出血部位
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鼻腔出血。
(1)鼻腔前部出血;主要来自鼻中隔前下方的利特尔动脉丛。一般出血量较少,可自止或较容易止血。多见于儿童和青年。
(2)鼻腔上部出血:常来自鼻中隔后上部,多为动脉性出血,一般出血较剧,量较多。多见于中壮年人。
(3)鼻腔后部出血:多来自下鼻道后端的鼻-鼻咽静脉丛。出血部隐蔽,前鼻孔填塞不易压迫到出血处,故常需行后鼻孔填塞。常见于中老年人。
(4)鼻腔黏膜弥漫性出血:多为鼻黏膜广泛部位的微血管出血。出血量有多有少。多发生在有全身性疾病,如肝肾功能严重损害、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和中毒等的患者。
3、出血量
少量出血者,仅表现为涕中带血,长期反复出血者可能出现贫血表现,严重大量出血者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4、伴随症状
根据病因不同可能合并有鼻塞、流涕等症状。反复填塞可能导致局部肿胀和疼痛。
症状起因
鼻出血的主要病因分为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两大类,局部原因主要包括特发性鼻出血、外伤性鼻出血、炎症性鼻出血、鼻中隔疾病、鼻腔鼻窦肿瘤和鼻咽部肿瘤等。全身原因则包括血液病、高血压、动脉硬化、静脉压增高、营养元素缺乏、中毒、急性传染病、内分泌失调(异位子宫内膜)、风湿热活动期、尿毒症、败血症等。
1、局部原因
(1)特发性鼻出血。
(2)外伤性鼻出血,由于局部机械性损伤,如挖鼻、擤鼻、鼻饲、鼻腔异物等。颅底骨折引起颈内动脉破裂(借道鼻出血)。手术外伤,如上颌窦刺洗、鼻腔活检、鼻甲手术等。
(3)炎症性鼻出血,常见于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中隔黏膜糜烂、有害化学气体的刺激以及特异性感染,如白喉等。出血性坏死性鼻息肉是类似恶性肿瘤的一种出血性疾病。病理检查可证实。
(4)鼻中隔疾病,如鼻中隔偏曲、穿孔等。
(5)鼻腔鼻窦肿瘤,包括良性肿瘤(鼻中隔毛细血管瘤、鼻腔鼻窦血管瘤)和恶性肿瘤(鼻腔鼻窦恶性肿瘤、恶性肉芽肿等)。
(6)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咽癌等。
2、全身原因
(1)血液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2)高血压、动脉硬化。
(3)静脉压增高,如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
(4)维生素E,K,B2,P缺乏。
(5)汞、磷、砷、苯中毒。
(6)急性传染病、内分泌失调(异位子宫内膜)、风湿热活动期、尿毒症、败血症等。
常见疾病
急性鼻炎、急性鼻窦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咽癌、高血压、中毒、白血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