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 sinensis)俗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寄生虫病。其临床特征为精神不振、上腹隐痛、腹泻、肝肿大等,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石症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
基本病因
本病为感染华支睾吸虫所致,可通过食用带有华支睾吸虫的食物而感染。感染方式因生活习惯、饮食嗜好而有所不同,但多因生食淡水鱼、虾而感染。华支睾吸虫进入人体后,可大量繁殖,虫数可达数千条以上,使肝内胆管及其分支均充满虫体和虫卵,可发生胆管阻塞、胆汁淤积等病变;也可导致胆管的局部损害和黏膜脱落,引起局部胆管的炎症、继发性细菌感染等病变。
1、华支睾吸虫的生物学特性
该病由感染华支睾吸虫引起,华支睾吸虫属于吸虫类。成虫寄生于人或哺乳动物肝内的中、小胆管内,有时移居较大胆管或胆总管。产卵后,虫卵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入水后被中间宿主(淡水螺)吞食后,在螺消化道内孵出毛蚴,并穿过肠壁向肝脏移行,经胞蚴、雷蚴的无性增殖阶段产生大量尾蚴。尾蚴成熟后自螺体逸出,在水中侵入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体内发育为囊蚴。终宿主(人或哺乳动物)因食入未煮熟的淡水鱼、虾而受染。囊蚴在人或哺乳动物胃肠内经消化液的作用后,幼虫在十二指肠内脱囊逸出,继而从胆总管或穿过肠壁经腹腔进入肝脏,在肝内的中、小胆管内发育为成虫。从感染囊蚴到成虫成熟产卵需1个月左右,成虫在人体内的寿命可长达2~30年。
2、致病机制
华支睾吸虫主要寄生在人肝内中小胆管,但也可在胆总管、胆囊、胰腺管甚至十二指肠或胃内发现。寄生于人体的虫数一般为数十条至数百条。感染轻者,无肉眼可见病变,无临床症状。感染较重者,虫数可达数千条以上,肝内胆管及其分支均充满虫体和虫卵,可发生胆管阻塞、胆汁淤积等病变。虫体可导致机械性阻塞;虫体还可以以胆管的上皮细胞为食并且吸血,从而导致胆管的局部损害和黏膜脱落,虫体代谢产物和虫体直接刺激引起局部胆管的炎症、继发性细菌感染,其发病海域宿主的年龄、营养、抵抗力以及其他疾病的并存等有关。
危险因素
喜食生食、喜饮生水。
典型症状
本病一般起病缓慢,在发病前可有1~2个月的潜伏期。发病后感染者可出现腹胀、腹痛、腹泻、头晕、乏力、发热、肝区疼痛、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部分患者还可产生囊结石、胆囊炎、胰腺炎等并发症。
1、轻度感染者不出现症状或仅在食后上腹部有重压感、饱胀、食欲缺乏或有轻度腹痛,容易疲劳或精神欠佳。
2、普通感染者有不同程度的乏力、食欲缺乏、腹部不适,肝区隐痛、腹痛、腹泻较常见。24%~96.3%的病例有肝肿大,以左叶明显,表面似有不平,有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伴有贫血、营养不良和水肿等全身症状。
3、较重感染者除普通感染者症状外,可伴有头晕、失眠、疲乏、精神不振、心悸、记忆力减退等神经衰弱症状。个别患者因大量成虫堵塞胆总管而出现梗阻性黄疸。
4、严重感染者常可呈急性起病。潜伏期短,仅15~26天。患者突发寒战及高热,体温高达39℃以上,呈弛张热。食欲缺乏、厌油腻食物、肝大伴压痛,有轻度黄疸,少数出现脾大。数周后急性症状消失而进入慢性期,表现为疲乏、消化不良等。
5、慢性重复感染的严重病例发展为肝硬化时,可出现黄疸及门脉高压表现,如腹壁静脉曲张、脾大、腹水等。严重感染的儿童可出现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障碍,甚至可引起侏儒症。
并发症
1、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
急性胆管炎和胆囊炎为最常见的并发症。有疫区居住、旅游史且生食鱼(虾)史的患者,粪检即使没有发现虫卵,也不能排除华支睾吸虫感染导致的胆管炎。
2、胆结石
华支睾吸虫与胆结石的形成有明显的关系。虫卵、死亡的虫体、脱落的胆管上皮细胞可成为结石的核心或诱发结石形成。
3、胰腺炎及糖尿病
成虫阻塞胰管可引起胰腺炎,少数患者伴有糖尿病。
4、肝癌及胆管癌
长期成虫寄生可诱发肝胆管癌。原发性肝癌尸检,其中约23%有肝吸虫寄生,并确定系由肝吸虫引起的原发性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