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状胃炎又称痘疮样胃炎、痘疮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是一种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消化系统疾病,由Moutler和Corner于1947年首先报道,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其特点是再发生或持续性胃多发性糜烂。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主要病因。本病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其自然病程较长,每个个体各不相同,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发展为胃癌。
基本病因
疣状胃炎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此外,免疫因素、高胃酸等也可引起疣状胃炎。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进入人体后,可以定植在胃黏膜,并能产生多种酶,包括尿素酶、蛋白溶解酶、磷脂酶A等,从而引起胃黏膜的损伤。
2、免疫因素
疣状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含IgE(血清免疫球蛋白E)的免疫细胞浸润较普通胃炎明显增高,故本病可能与局部组织变态反应有关,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3、高胃酸
高胃酸状态下,氢离子逆向扩散进入已经存在炎症的胃黏膜细胞中,损伤胃黏膜。
典型症状
疣状胃炎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见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消化不良症状,症状的轻重与糜烂数目多少无关。
主要表现为腹痛,以空腹痛最多,也可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
并发症
1、消化道出血
少数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和黑便。
2、贫血
患者因消化道出血可有贫血,表现为皮肤及黏膜苍白等。
3、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
患者因长期食欲不振,摄入蛋白质不足,可出现体重下降、低蛋白血症。
4、胃癌
疣状胃炎为癌前病变之一,部分病变经长期演变可发展为胃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