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性障碍(dissociative disorders)在医学上称为分离障碍,旧称“歇斯底里症/癔症”。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意识、知觉、记忆、身份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分离障碍则是一类复杂的心理-生理紊乱过程,患者非自主地、间断地丧失部分或全部心理-生理功能的整合能力,在感知觉、记忆、情感、行为、自我(身份)意识及环境意识等方面无法统一,即所谓的分离状态。分离性障碍的发病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多是由于遭受应急事件刺激所致。本病在经过正规的治疗后,可以改善症状,但有复发的倾向。
基本病因
通常认为,分离性障碍的发病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多是由于应急事件刺激所致,另外本病还与遗传因素、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有关。
1、心理因素
(1)应激性事件 经历应激性事件和相应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如经历战争,遭遇对个体有重大意义的生活事件如被强奸等。
(2)幼年期创伤 幼年期创伤性经历如遭受精神、躯体或性的虐待,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3)人格特征具有暗示性、情绪化、自我中心、表演性、幻想性特征的个体,是分离障碍发生的重要人格基础。
2、遗传因素
由于临床遗传流行病学研究较少,因此对于是否会遗传还存在争议。
3、脑结构和功能异常
随着应用PET和MRI对脑结构和功能研究的深入,已经发现分离障碍患者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缩小,前额叶功能下降等,但这些改变缺乏特异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4、社会文化因素
分离障碍多发生于女性,男性少见,大多数患者在35岁以前发病。社会经济状况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患病率较高,文化程度较低的个体更易患病,生活在封闭环境(如边远地区)中的个体比生活在开放环境(如大都市)中的个体更容易发病。
危险因素
1、儿童期长期遭受身体、性或情感虐待的人。
2、经历其他创伤事件的儿童和成人,如战争、自然灾害、绑架、酷刑等。
典型症状
分离性障碍多起病于青少年期,常常急性起病,症状复杂多样。但就同一患者而言,症状相对单一,反复发作的患者主要症状基本相同。起病与明显的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可由直接的压力、刺激、他人暗示或自我暗示诱发,反复发作者可通过回忆、联想、面临相似处境等方式所诱发。
1、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患者身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每一种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自我体验,有独特的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模式。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至少有两种分离的身份能够发挥作用,并反复对个人的意识和心理进行控制,所有其他的分离性症状都可出现在患者身上,如遗忘、神游、人格解体、现实解体等。这些症状不能用其他精神疾病或躯体疾病解释,并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中的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2、分离性遗忘症
分离性遗忘的主要特征是患者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信息,通常是创伤性的或应激性的事件,遗忘内容广泛,甚至包括个体身份。分离型遗忘无法用正常的遗忘来解释,且不是由精神活性物质或神经系统及其他疾病的直接生理作用导致的。
3、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是指患者感受到完整的自我有分离的体验,即体验到自我的整体性分离,如躯体的完整性、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的分离等,或感到自己就像一个旁观者从外部来审视自我,感觉和周围环境不真实或者隔着一层薄膜。
并发症
分离性障碍患者可能会合并焦虑、抑郁以及睡眠障碍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