淹溺(drowning)又称溺水,是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中,反射性引起喉痉挛和(或)呼吸障碍,引起窒息和缺氧,使机体处于危急状态。临床表现常见有呼吸暂停、心搏减弱、血压下降、呕吐、神智丧失、抽搐等。由于淹溺极容易造成缺氧,引起呼吸和心搏停止,进而导致死亡,因此,对溺水者必须尽快行心肺复苏术(CPR),并启动急救医疗救助系统。
基本病因
淹溺多见于不会游泳、不慎落水或投水自杀者,也可见于意外事故(如洪水灾害、翻船),此外,还可见于进行水上运动或潜水者等。
人体溺水后数秒钟内本能屏气(<1分钟),引起潜水反射(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和外周血管剧烈收缩),保证大脑和心脏血供。不能屏气后,出现非自发性吸气,水进入气道进行反射性咳嗽,有时出现喉痉挛。气道液体增多时导致严重呼吸障碍、缺氧、高碳酸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脑缺氧时,喉痉挛消失,发生窒息和昏迷,继而出现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及无脉性电活动,最终心脏停搏。通常,淹溺过程从溺水到心脏停搏为数秒到数分钟。
危险因素
1、青少年和儿童易致淹溺。
2、以水上、水下工作和运动为职业或爱好的人群易致淹溺。
3、长期饮酒、服用损害脑功能的药物的患者易致淹溺。
4、患有癫痫、心脏病等疾患的患者易致淹溺。
典型症状
淹溺患者的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与溺水时间长短、吸水量多少、吸入介质性质和器官损伤严重程度有关。大部分淹溺患者在救治时处于临床死亡状态,常见症状有神志丧失、呼吸停止或大动脉搏动消失等。
1、轻度淹溺
患者肤色正常或稍苍白,可有反射性呼吸暂停、神志清楚、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表现。
2、中度淹溺
患者因不能耐受缺氧而吸入大量水分,可有剧烈呛咳、呕吐表现。部分患者因呕吐物被重新吸入或发生反射性喉痉挛而加重窒息和缺氧,进而出现神志模糊或烦躁不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心搏减慢等表现。约75%溺水者发生肺水肿。
3、重度淹溺
患者被救后常处于昏迷状态,由于窒息面色青紫或苍白,可伴面部肿胀、眼球凸出、四肢厥冷等表现。口腔、鼻腔充满血性泡沫,可有抽搐、呼吸及心搏微弱或停止。胃内积水导致胃扩张者,可见上腹部膨隆。
伴随症状
部分跳水或潜水淹溺者,可伴有头和颈椎损伤。溺入海水者,口渴感明显,最初数小时可有寒战和发热。
并发症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淹溺时,吸入肺中的的液体会导致急性肺损伤,形成广泛的肺水肿,进而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脑水肿
淹溺而导致昏迷和心搏、呼吸停止者,可因脑缺氧而形成脑水肿。
3、肺部感染
溺水者由于吸入呕吐物、泥沙和污物,进而造成肺炎甚至脓肿形成。
4、心律失常
病人突然接触冷水刺激迷走神经,进而引起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和意识丧失。
5、电解质和酸解平衡紊乱
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引起代谢性、呼吸性和混合性酸中毒。由于海水渗透压较高,发生海水淹溺时,可出现高钠、高氯、高钙等电解质紊乱。
6、低温综合征
由于平均水温等于体温,以及水的导热系数高于空气,因此人体在水中丧失热量比空气中多,淹溺者常可出现低温。当深部温度下降到35℃以下时引起的一系列机体功能改变称为低温综合征,包括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中枢神经电活动减少等。
7、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肺部大面积感染、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因缺氧导致的休克等均可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可导致多脏器的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