镰状细胞贫血(sickle cell anemia),又称镰刀型细胞贫血病,是异常血红蛋白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由于β-肽链第6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使血红蛋白S(hemoglobin S,HbS)异常,以致红细胞呈镰刀状得名。本病主要见于非洲和非裔黑人,以常染色体显性方式遗传。临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慢性局部缺血导致器官组织损害、易感染和再发性疼痛危象。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办法。对症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症状与痛苦。本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基本病因
患者因β链第6位氨基酸谷氨酸被缬氨酸所代替,形成了异常HbS,取代了正常血红蛋白(HbA),在脱氧状态时HbS分子间相互作用,聚集成为溶解度很低的螺旋形多聚体,使红细胞扭曲成镰状细胞(镰变)。
反复的脱氧镰变终将造成红细胞膜损伤细胞的柔韧性和变形性降低,造成以下病理现象:
1、溶血
因镰变及切变力诱发红细胞在循环中破坏,造成血管内溶血。镰状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识别和捕获,造成血管外溶血。
2、血管阻塞
由僵硬的镰状细胞在微循环内淤滞,造成血管阻塞所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阻塞的发生还与血管内皮的炎性活化有关,表现为镰状细胞黏附于内皮、内皮黏附分子上调、内皮氧化物生成和白细胞募集等。
典型症状
患者出生后半年内血红蛋白主要是HbF,故表现通常不明显。半年后HbF逐渐由HbS替代,症状和体征逐渐显现。一方面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另一方面由于毛细血管微血栓而引起反复发作的血管阻塞性疼痛。
1、纯合子
(1)慢性溶血性贫血:除贫血相关症状,因胆红素升高可引起皮肤、巩膜轻中度黄染,色素性胆石症,当寒冷、感染、脱水时症状可能加重。婴幼儿可出现脾大,随年龄增长,脾脏可因脾梗死、纤维化而缩小。患者很容易因荚膜微生物和病毒而发生感染。如早年发病,患者多有生长和发育不良,一般情况差,易发生感染。若大量血液滞留在肝、脾,将会出现肝脾进行性肿大而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又叫作滞留型危象或隐退综合征。
(2)反复发作的血管阻塞性疼痛:由毛细血管微血栓引起。因微小血管闭塞引起局部组织缺氧和炎症反应,在婴幼儿出现指(趾)手(足)关节肿胀、充血、疼痛时称手足综合征,2岁内患儿50%有手足综合征。儿童和成人多表现为四肢肌痛、大关节疼痛和腰背疼痛,严重者可出现剧烈腹痛(常见原因为脾梗死)、头痛,甚至肢体瘫痪、昏迷。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管阻塞几乎可发生于每个器官系统,可以出现周期性疼痛,患者瘦弱、易疲劳、易感染、营养不良。可引起多发性心、肺、肾、肝、脑栓塞等严重合并症,从而导致与该疾病相关的特征性急慢性多系统衰竭。还可能出现骨皮质变薄、骨质疏松、脊柱变形、股骨头无菌坏死,如有骨梗死则可导致局部骨质硬化,如感染微小病毒,则可能引起骨髓增生低下、贫血突然加重、网织红显著减少。眼部症状可能出现眼底视网膜血管栓塞引起眼底出血、视网膜脱离。
(3)急性疼痛发作:以前称为镰状细胞危象,是血管阻塞事件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病情突然加重时,可以引起严重临床表现,甚至死亡。虽然血管梗死可以发生于任何部位,但梗死引起的疼痛部位最常见于四肢,膝部及以下多见,其次为胸背部及腹部。频繁疼痛发作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2、杂合子
HbS和HbA的杂合子称为镰状细胞性状(sickle cell trait),平时无贫血及相关临床征象,只有在某些应急情况如肺炎和麻醉时,机体发生缺氧,才出现与纯合子类似的表现。
伴随症状
由于患者反复出现血管阻塞,可出现心、肺、肾、肝、脑栓塞等伴随症状。
并发症
患者可能出现感染、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并发症,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可出现智力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