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是正常育龄期女性在排卵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暂时性内分泌结构,一般可自我消退。正常成熟黄体直径2~3cm,为囊腔样结构,囊壁富含血管,当内壁发生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就会进入封闭的囊腔内,使腔的直径超过3cm形成黄体囊肿。由于黄体囊肿位于卵巢表面,张力较大,容易发生破裂。黄体破裂是妇科常见急症,若出血较多而未及时处理时可因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
基本病因
临床上正常育龄期女性,排卵后会逐渐形成黄体,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若黄体因出血等因素导致黄体腔变大,则可形成黄体囊肿。当患者受到性交、凝血机制异常、腹内压增高、盆腔炎症、腹部外伤、医源性操作等因素的影响时,则囊肿容易发生破裂。
1、正常黄体生理
正常育龄期女性,排卵后逐渐形成黄体,主要功能是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这些激素促使子宫内膜形态及功能变化为早期胚胎发育及着床做准备,如排出的卵子受精,则黄体再继续发育成为妊娠黄体,直到孕3月时胎盘形成接替黄体的内分泌功能。如卵子没有受精,黄体在2周后开始退化,最后形成结缔组织瘢痕。以月经出血的天为月经周期的开始,黄体期一般为月经周期第15天~28天,故黄体破裂常发生在月经后半周期。
2、黄体囊肿形成
正常成熟黄体直径2~3cm,为囊腔样结构,囊壁富含血管,当内壁发生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就会进入封闭的囊腔内,使腔的直径超过3cm形成黄体囊肿。由于黄体囊肿位于卵巢表面,张力较大,容易破裂。
危险因素
黄体囊肿发生破裂的危险因素:
1、性交:性生活时女性生殖器官扩张充血,黄体内张力升高,加上男方动作粗鲁,女方下腹部受到强烈的冲击,可导致黄体破裂。
2、凝血机制异常:原有基础性血液疾病,或长期进行抗凝治疗,凝血功能异常,易出血而不易止血。
3、腹内压增高:剧烈跳跃、奔跑、用力咳嗽或大便时,腹腔内压力突然增高,可诱发黄体破裂。
4、盆腔炎症:盆腔炎患者子宫卵巢充血可能诱发黄体破裂。
5、腹部外伤:外力挤压卵巢可能诱发黄体破裂。
6、医源性操作:如妇科检查挤压或盆腔手术损伤。
典型症状
黄体囊肿一般无症状。若囊肿扭转或破裂则引发急腹症。
并发症
可发生黄体囊肿破裂,黄体破裂常发生于育龄期妇女。一般在月经后半周期,常有性交、外伤等诱因。临床表现在每个人可能有所不同。未破裂前常有下腹隐痛,一旦破裂,有的可能仅有突然的但很轻微的一侧下腹疼痛,而严重者,则为突发剧烈难忍腹痛,伴恶心、呕吐、尿频、肛门坠胀等,甚至出现失血性休克,表现为大汗淋漓、头晕眼花、血压下降、四肢冰冷等。少数患者可伴有阴道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