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蝇蛆病(myiasiscutis)是指某些蝇的幼虫(蛆)寄住在人的皮肤里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本病在国内少见,主要由皮下蝇属引起,患者常表现为低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皮肤蝇蛆病若长时间不治疗,可能导致全身蝇蛆病或严重的继发感染及内脏损害。
基本病因
皮肤蝇蛆病主要由皮下蝇属引起。皮下蝇属在我国西北、内蒙、东北、川南等地均有分布,为具有长绒毛的似蜂蝇种,包括牛皮下蝇、纹皮下蝇及鹿皮下蝇等,中南、美洲独有的人皮蝇及非洲的嗜人瘤蝇亦可引起皮下蝇蛆病。
由于蝇的种类和习性不同,其感染方式可有以下几种:
1、蝇直接产卵于人的皮肤上或衣物上,孵化后幼虫穿过正常皮肤而寄生于皮下组织内。
2、某些带有蝇卵的蚊子当吸吮人血时将卵带到皮肤上,孵化后幼虫通过蚊子刺吸的伤口进入皮内。
3、蝇直接产卵于创伤处,孵化后的蛆即寄生在局部创伤组织内。这种感染多为马蝇和肉蝇的幼虫。
典型症状
皮肤蝇蛆病起病时患者常有轻微的全身症状,如低热、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部分患者皮肤出现窜痛感。这些症状以夜间为重。
1、疖肿型
(1)初发时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结节或肿块,蝇蛆就生存在结节内。
(2)当幼虫快要钻出皮肤时,肿块逐渐增大,局部水肿加剧,皮面毛孔扩张,有锥刺样的疼痛及虫体蠕动感,几小时后肿块或结节表面出现黄豆大小水疱,疱壁薄而紧张。
(3)若刺破疱壁可以从黄红色黏液中挤出幼虫,随后肿块缩小,炎症也随之消退,中心留下一个穿凿性小孔而愈。
(4)若蝇蛆寄生的部位很深,结节需数月才能破溃,但较少见。
(5)疖肿型皮肤蝇蛆病多发生在皮肤松弛部位,多见于眼脸、口唇、腹、腰、前臂深处,数目1~2个或多达10余个。
2、变异性
若疖肿结节不破溃,蝇蛆可在皮下潜行数厘米后又重新出现新的结节或肿块,在肿块表面出现小丘疹,形成假性脓肿。
3、匍行疹型
皮损为红色水肿性隆起,呈弯曲的带状,其一端有水疱,幼虫即隐藏在水疱之前的正常皮肤内。
4、创伤性
幼虫在裸露的伤口或溃疡处聚集,以坏死组织为营养。可见幼虫在伤口表面爬行。多见于头、面、四肢等处。
5、其他
少数患者于蝇蛆开始钻人人体时,可发生荨麻疹样反应,亦有报道伴弛张热、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等强烈全身变态反应者。
伴随症状
皮肤上出现的结节肿块多伴有疼痛和压痛。
并发症
因幼虫善于钻孔,可向患者任何部位移行造成继发感染和内脏损害。根据文献报道,皮肤蝇蛆病可导致的化脓性脑膜炎、心脏损害、肺炎及胸腔积液等并发症。